![]()
好家伙,这事听着就让人血压飙升!
2024年10月,在杭州打拼了15年的刘女士,怀着落叶归根的期待,回到老家安徽阜阳,花180多万买下了一套160平米的大平层。
为了把这套房子装成梦想中的家,她通过社交平台找了一家本地装修公司,签了17.3万的基础装修合同,又在公司展厅订购了22万的柜子、中央空调等,前后总共砸进去45万元,这几乎是她工作多年攒下的全部积蓄。
由于工作繁忙,刘女士把装修全权托付给装修公司,自己一次都没去过现场,全靠设计师微信发图云监工。
结果呢?
今年6月她第一次验房,直接傻眼,主卧门颜色不搭、阳台地漏被瓷砖压死、餐边柜深度缩水10厘米导致新买的咖啡机根本塞不进去,更离谱的是,9万元定制的柜子做工粗糙,主卧门竟是纸板填充,轻轻一敲就发出空洞响声。
刘女士要求整改,设计师却反问:“改可以,钱谁出?”
愤怒之下,她把装修成果发上网,网友火眼金睛又扒出更多问题:标价5万的进口玻璃实为本地小厂产品,阳台柜子挡住窗户无法全开。
与装修公司拉扯三个月无果后,心灰意冷的刘女士直接在窗户贴上“装修翻车现场,欢迎避坑打卡”标语,换上智能锁邀请网友参观。
至今已有超50人前来打卡,而她已含泪将房子挂牌180万出售,直言“装修白送,只想解脱”。
![]()
事件一出,网友评论区秒变装修吐槽大会。
最热评论清一色是:“求曝光公司名!别让它继续坑人!”
这种愤怒背后,是无数人踩过类似的血泪坑。
有人总结装修公司经典套路:先以低价全”吸引签单,施工中不断增项加价。
比如绍兴某公司宣传每平米650元全包,等业主付完定金才说辅材自购、工费另算,合同也悄悄从装修合同变身材料购销合同,维权无门。
更扎心的是伪环保陷阱。
不少公司打着零甲醛旗号抬价,但业内专家直言只要用油漆就不可能零甲醛!
而刘女士案例中,45万换来的却是纸板门、劣质玻璃,有装修博主实地探访后直言:“这做工最多值15万!”
网友感慨:“大城市装修水更深,套餐价只是鱼饵,后期加价才是真刀割肉!”
这些套路之所以屡屡得手,正因为抓住了业主的软肋,普通人一辈子可能只装修一次,缺乏经验又怕麻烦。
就像刘女士,因工作忙选择全权委托,结果反被钻了空子。网友唏嘘:“业主以为买的是省心,结果买来的是闹心!”
![]()
刘女士的遭遇,揭开的是装修行业积弊已久的伤疤。
首先就是资质乱象,贵阳市住建局数据显示,当地有资质的装修公司仅421家,而无证“马路游击队”占比超六成。
这些队伍常以低价揽客,施工时偷工减料,售后直接人间蒸发。
更讽刺的是,有些公司甚至把员工设为第三方劳务派遣,一出事就甩锅临时工,法律责任规避得干干净净。
其次,监管缺失让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装修涉及住建、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但职责交叉地带常成三不管区域。
有业主投诉后被告知合同纠纷不归我们管,只能走漫长诉讼路。
而行业标准滞后更是雪上加霜,比如报价单常模糊标注高档材料,实际用的却是廉价替代品,业主验收时欲哭无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