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于和伟捐赠1200万片酬给吴石烈士纪念馆"的消息席卷全网时,无数网友为这份"低调的慷慨"热泪盈眶。可随着福州、北京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接连否认,这个感动千万人的故事突然变成了一场荒诞剧——没有纪念馆,没有捐赠记录,甚至连《沉默的荣耀》这部剧都查无此名。
![]()
一场无中生有的"慈善狂欢"
这场闹剧始于某自媒体发布的煽情文案,称于和伟将《沉默的荣耀》全部片酬捐给吴石烈士纪念馆,并附上"捐给烈士心里才踏实"的虚构台词。随后多个社交平台的AI搜索结果为谣言背书,形成信息闭环。当记者实地求证时,福州市螺洲镇政府明确表示"未听说此事",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更直接回应"没有这回事"。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市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局同样否认存在"吴石烈士纪念馆"及相关捐赠。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所谓受捐对象"吴石烈士纪念馆"尚未建成,而剧中角色吴石将军的真实纪念设施——福州故居和北京墓地,均未接到任何捐赠报备。这场席卷全网的"正能量风暴",从头到尾只存在于流量写手的键盘下。
红色题材+明星效应:流量黑产的万能公式
拆解这条谣言的生产链条,可见其精准踩中三大传播痛点:首先利用公众对隐蔽战线英雄的天然敬意,虚构"用片酬致敬烈士"的情感爆点;其次伪造纪念馆公示栏照片、央视报道截图等"证据链"增强可信度;最后通过"红色IP+顶流演员+高额数字"的组合拳突破平台算法推荐。
网络治理专家指出,此类操作已形成标准化流水线:选取尚未建成的纪念设施作为捐赠标的,既能规避即时核查,又利用"筹建中"的模糊地带制造想象空间。从烈士纪念到扶贫助学,凡是涉及正能量的领域都成为重灾区。
三重漏洞下的"完美故事"
专业视角下,这条谣言的破绽触目惊心:其一,我国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需经民政审批、财政拨款等严格流程,不可能出现"民间捐赠先行"的倒置情况;其二,同剧演员余皑磊公开片酬仅百万级,1200万数字远超行业常态;其三,真正的慈善捐赠必留痕,而各级主管部门均未接到报备。
更荒诞的是,所谓《沉默的荣耀》在广电备案系统中毫无踪迹,而于和伟近年主演作品中并无此剧。这意味着整个故事的基础——"片酬来源"本身就是虚构产物。
当正能量成为生意:警惕情感收割新套路
造谣者的动机在事件反转后清晰浮现:通过制造"泪目"话题收割广告分成,部分明星团队也可能默许此类谣言塑造人设。某大V曾编造"老戏骨捐建希望小学"被封号,但仿效者仍前赴后继。这种操作不仅消耗公众对红色题材的信任,更亵渎了英烈精神。
值得玩味的是,于和伟真实的公益行为——匿名资助学生、捐赠《觉醒年代》部分片酬等反而鲜少被关注。流量逻辑下,真实的善意敌不过精心编造的"爆款故事"。
建立慈善信息"验真平台"迫在眉睫
遏制此类乱象需多管齐下:民政部应与平台共建捐赠核验系统,实现慈善信息"一键查真伪";法律层面应将虚构慈善行为纳入网络谣言惩治范畴;公众也需建立"真慈善必有官方背书"的认知常识。
英雄不应成为流量道具,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守护真相。当我们在转发下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前,不妨先问一句:这个消息,经得起核实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