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百岁科学泰斗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当日,众多来自科研领域、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清华大学的高层管理者纷纷现身现场,表达深切哀思。
![]()
清晨时分,追思人群便已络绎不绝地汇聚于八宝山殡仪馆。不少人甚至提前一晚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只为在这位伟大物理学家人生最后一程中献上敬意。
![]()
这场庄严肃穆的送别仪式究竟呈现了怎样的场景?又有哪些令人动容的画面悄然发生?
![]()
送别先生离去
晨曦微露中的八宝山,人流如织,长长的队伍自告别厅门前蜿蜒延伸,直至视线尽头。数千名自发前来的民众静静伫立,只为向这位享年百岁的杰出学者作最后告别。人群中,既有满头银发的老年科学家,也有从安徽等省份远道而来的普通市民,更有大批年轻的清华大学学生,他们紧握着印有杨振宁生平事迹的小册子,神情凝重而真挚。
![]()
告别大厅内气氛肃穆庄严。杨振宁先生安详静卧,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是国家授予公民的至高荣誉之一。他的妻子翁帆陪伴在他身边二十余载,此刻站在家属区最前方,身旁依次是女儿杨又礼、儿子杨光宇,以及弟媳谭茀芸。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对亲人的深情送别,更是一代人对一位时代巨匠的集体致敬。
![]()
在公众目光之外,一个鲜为人知却意义深远的细节被悄然揭示。93岁高龄的弟弟杨振汉也亲临现场。由于身体虚弱无法久站,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室中静候。这一幕由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采访视频所记录,并伴随他回忆起一段尘封往事,为我们理解杨振宁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曙光”与“归根”,正是贯穿其一生的核心主题。
![]()
从见证曙光到成为曙光
对于“曙光”的执着追求,并非杨振宁晚年的临时感慨,而是深植于他生命轨迹中的精神动力。那束光最初以激动人心的方式降临:当他收到挚友邓稼先亲笔信件,得知中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成功试爆原子弹的消息时,这位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竟当场热泪盈眶。这份泪水,承载的是民族崛起的骄傲与自信。
![]()
这颗信念的火种,在1971年他首次回国访问时得到了现实的滋养。他亲眼目睹了祖国大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深受触动之下,他执笔写下《曙光集》一书。这部作品不仅是旅途见闻的集合,更是一位海外游子对故土未来最炽热的信仰告白。
![]()
但他从未止步于做一名旁观者。他选择主动投身其中,化身为光明的播种人。他毅然拒绝清华大学提供的百万年薪邀请,坚持十余年无偿为本科生授课。他还慷慨解囊,自费向清华捐赠巨额资金,并设立专项基金,致力于扶持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
在外人看来这些举动堪称巨大牺牲,但在他自己眼中,不过是为国家前途添薪助火的本分之举。他始终坚信“中国人有能力站在世界科学前沿”,所有努力皆旨在破除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民族自我怀疑情绪。
![]()
归根居里的未了心愿
而这束“曙光”最终要照亮的,是他内心深处“归根”的归途。他未能完成的心愿,正与此紧密相连。这段故事可追溯至十年前的一段温馨时光——当时,弟弟杨振汉曾在哥哥位于清华校园内的居所“归根居”小住八日。
![]()
夜深人静时,兄弟二人同榻长谈。杨振宁感慨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他坦言自己年事已高,精力衰退,已无力再撰写一部如《曙光集》般厚重的作品。这,便是他心中未竟的梦想。
![]()
他期盼未来有人能接过火炬,续写一部新时代的《曙光集》,用文字铭刻中国不断迈向强盛的历史进程。这份宏愿最终转化为一句私密而深情的嘱托。他曾对妻子翁帆轻声说道:希望你能替我看到“天大亮”的那一刻,并且一定要告诉我。
![]()
“天大亮”这三个字,既是他对国家命运的终极期许,也是他对爱人最柔软的情感寄托。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在此刻交融升华,构成一幅动人画卷。
![]()
身体与灵魂的双重回归
杨振宁晚年的生命主题始终围绕着“归根”二字展开。这并非简单的落叶归根,而是一场涵盖地理空间、学术归属与文化认同的多维度回归。他在清华园中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他将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事业,坚定地扎根于这片孕育他初心的土地之上。
![]()
那一次与弟弟共度的八天,让“归根居”超越了物理居所的意义,升华为连接亲情血脉与故土记忆的精神家园。这种深层次的情感回归,在告别仪式上达到了顶点。
![]()
妻子翁帆、儿子杨光宇、女儿杨又礼、专程从上海赶来的弟媳谭茀芸,全家人整齐列席于家属席前排。孙辈虽保持低调,但其中一人默默捧着遗像,无声延续着家族的传承。而那位因体力不支只能在休息室等候的93岁弟弟杨振汉,相比几年前公开露面时明显苍老许多,头发稀疏、身形弯曲,却仍坚持到场送别兄长。这一切无不彰显出血缘亲情在其生命终点处无可替代的地位。
![]()
然而,“归根”之路从来不是单一路径。他最终长眠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对国家身份的高度认同,是他肉体的最终安放之所。与此同时,人们亦注意到,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安葬在美国纽约郊外。一位在中国首都,一位在大洋彼岸,未能合葬的事实,为这个宏大命题增添了一份现实的复杂性与人生的缺憾之美,也让这位科学大师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富有温度。
![]()
以上便是关于杨振宁遗体告别仪式上,其弟杨振汉罕见现身并透露兄长未竟心愿的相关记述。不知各位读者对此有何感想?
![]()
参考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