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老赖被治的死死的!一方面是美国智库要求中国大陆约束赖清德破坏台海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多国接连拒绝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10月23日,美国《时代》杂志刊登华盛顿智库“国防优先”亚洲项目主任高登斯坦的文章,将赖清德称为“鲁莽的领导人”,并直言台湾已成为“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
这篇分析指出,赖清德频繁抛出“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推动军购却忽视两岸实力差距,其“台独”挑衅正将台湾推向战火边缘。更耐人寻味的是,高登斯坦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强调:“美国人厌倦为别人的家务事卷入无止境的战争。”
这一表态并非孤立事件。几乎同时,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稳定中美竞争关系》报告提出“渐进式统一”概念,建议美国在履行对台“承诺”的同时,利用影响力确保台湾不激化与大陆的矛盾。
报告明确指出,赖清德的挑衅行为已招致大陆强硬反制,美方应“最大限度激励北京采取和平解决路径”。这种从“支持台独”到“约束台方”的政策转向,暴露出美国对台海风险的深度担忧。
美国军方的态度更具风向标意义。前“立委”郭正亮透露,作为亲特朗普的智库,“国防优先”的表态几乎预示着主流意见的形成。
其核心逻辑在于:美军若介入台海冲突,将面临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致命威胁,且核风险与资源消耗远超收益。这种现实考量下,赖清德被贴上“麻烦制造者”标签,实则是美国对台政策收缩的信号。
在国际经贸领域,台湾地区的处境同样严峻。10月中旬,日本公明党突然退出与自民党长达26年的联盟,直接导致首相选举悬念丛生。
这一变局迅速波及对台政策——尽管台湾当局多次呼吁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日本官方始终以“1972年《中日联合公报》”为红线,拒绝政府间谈判。日本经团联更直言,当前外交资源集中于应对美日关税冲击,无暇开辟“日台FTA”这一敏感战线。
加拿大的态度同样冷淡。台方原计划通过“印太战略”框架推动贸易谈判,但渥太华方面以“主权问题敏感”为由,将谈判无限期搁置。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未重启相关议程,甚至台湾地区申请加入CPTPP的进程因“全体成员同意”规则而停滞。数据显示,2025年台湾地区对大陆的贸易依赖度仍高达40%,而所谓“国际空间”的拓展却因政治因素屡屡碰壁。
这种“经济孤立”与美国的“安全约束”形成双重夹击。台湾《中国时报》评论称,当民进党当局将“抗中保台”作为政治生命线时,却忽视了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遵循。
多国拒绝签署贸易协定的背后,是对台海风险升级的避险本能,更是对民进党“倚外谋独”路线的无声否定。
国际压力的传导,在岛内引发连锁反应。10月24日,赖清德提名的“大法官”人选刘静怡遭民进党党团一致否决,创下“史无前例”的党内反对记录。这一事件被解读为绿营内部对赖清德权威的挑战,更暴露出其“抗中牌”失效后的政治脆弱性。
民意数据同样不容乐观。台媒民调显示,仅34.3%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会阻止解放军行动,44%的人明确表示其“无介入打算”。这种“疑美论”的蔓延,与民进党长期宣扬的“美军保台”神话形成鲜明对比。
当美国智库要求大陆约束台方、多国拒绝经贸合作时,岛内民众开始清醒认识到:所谓“国际支持”不过是政治交易,而“台独”冒险的代价终将由台湾承担。
回望这场风波,其本质是“台独”路线与国际现实的激烈碰撞。美国智库的警告、多国的经济冷处理,无一不在揭示一个事实:当民进党当局将台湾绑上“抗中”战车时,不仅失去了和平发展的空间,更将台湾推向国际社会的边缘。
大陆的立场始终清晰——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解决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的事。国台办发言人彭庆恩的表态,既是对外部干涉的严正回应,也是对台湾同胞的真诚呼吁:只有认清“台独”的危害性,回到“九二共识”轨道,才能避免台海陷入不可控的危机。
这场双重打击的背后,是历史大势的清晰脉络。当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台独”无路可走时,台湾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或许,真正的答案早已写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