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淀区中小学生信息学竞赛活动方案
一、宗旨与目标
宗旨:普及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计算思维与智能科学的兴趣,培养计算思维,发掘和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工智能拔尖后备人才。
目标:
1.普及层面:通过第一赛段比赛,引导海淀区内中小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内容与方向,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和了解人工智能科学,形成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
2.激发层面:通过第二赛段比赛,激发学生对数学与编程融合的兴趣,提升逻辑推理和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和编程都是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根基,通过本赛段的比赛,引导和激发学生深入钻研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志趣。
3.拔尖层面:通过第三赛段比赛,聚焦核心算法与编程上机实践,为愿意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和具备信息学竞赛潜质的学生提供交流和进一步钻研的平台。
二、组织机构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
协办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三、赛段设计与晋级规则
大赛采用“金字塔式” 三级晋级机制,确保选拔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晋级规则详解:
1. 第一赛段➡第二赛段:全区所有学校都有资格推荐,分为入门组(只能小学生参加)和普及组(只能中学生参加)。晋级名额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名额,只要第一赛段报名的学校都有资格推荐 3 名学生(需要达到第一轮笔试的基准分数线)参加第二赛段的比赛。
第二部分是奖励名额,自2026年起,上一年度成绩优秀的学校可以推荐学生参加第二轮比赛,具体人数等于本学校上一年度第三赛段获得一等奖的学生人数。
第三部分是根据第一赛段笔试成绩,划定分数线,达到分数线的学生晋级第二轮比赛,具体人数根据考场安排和前两部分的名额动态调整。
2. 第二赛段➡第三赛段:根据第二赛段成绩,选拔排名前 30% 的选手进入最终的第三赛段。
3. 备注:各赛段情况由竞赛组委会最终确定
四、各赛段详细实施方案
第一赛段:智能未来创新赛(普及赛)
定位:科学普及,自愿参与。
目标:考察学生对人工智能和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点燃科学梦想。
形式:线下笔试
时长:60分钟
地点:各参赛学校
内容与题型:
选择题:(约占 80% ) 计算机基础知识人工智能初探(AI 定义、应用场景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 逻辑思维(简单的逻辑推理、数列、图形规律) 信息社会责任(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AI 伦理初识)
简答题/场景题:(约占 20%) 全区统一阅卷,公示成绩,按规则确定晋级名单。
第二赛段:计算思维挑战赛(选拔赛)
定位:兴趣激发,能力选拔。 目标:考察学生将数学逻辑与编程思想相结合的能力,重点在于“计算思维”而非“编码”。
形式:线下笔试
时长:120 分钟
地点:指定考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内容与题型:
题型:选择题大约 60% 和填空题大约 40%。
内容范围:
数学逻辑:集合、函数、简单的排列组合、逻辑命题。
初等算法:枚举、模拟、递归思想、简单的贪心策略。
数据结构概念:数组、字符串、队列、栈的基本操作与特性。
伪代码分析:提供一段伪代码,让学生分析其功能、计算输出结果或时间复杂度。
统一阅卷,公示成绩,按规则确定晋级名单。
第三赛段:算法实践精英赛(决赛)
定位:算法思维,编程实践。
目标:考察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运用核心算法和数据结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编程实现能力。
形式:线下集中上机编程
时长:120分钟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计算机机房
内容与题型:
题型:4-6 道编程题目,难度梯度上升。
编程语言:C++
核心知识范围:分入门组,普及组和提高组,入门组主要考查基础语法和基础算法,排序与查找(快速排序、二分查找、贪心、递推等),普及组还涉及数据结构中链表、树(二叉树)、图的基本表示与遍历等知识,以及动态规划(基础线性 DP、背包问题),图论算法(深度优先搜索 DFS、广度优先搜索 BFS、最短路径)、贪心算法、字符串处理(匹配、哈希)等。统一阅卷,公示成绩,按规则确定获奖情况。
评测方式:参考全国信息学联赛的评测。
五、奖项设置
个人奖项:
第三赛段(决赛奖):设区级一等奖10%、二等奖 15%,三等奖25%,颁发证书。
第二赛段(挑战赛奖):参加第二赛段且有成绩的选手都可以颁发区级“优秀奖”,颁发证书。
团体与组织奖项:
优秀学校组织奖:根据各校参赛总人数、组织情况及学生最终获奖成绩综合评定。
优秀指导教师奖:颁发给指导学生参与比赛的教师。
菁英领航奖:颁发给指导学生在第三赛段获得一等奖的教师。
六、赛程时间线
10月30日召开领队会启动报名工作: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
11月8日:举办第一赛段:智能未来创新赛。
11月17日:公布第一赛段成绩及晋级名单。
11月22日:举办第二赛段:计算思维挑战赛。
12月1日:公布第二赛段成绩及晋级决赛名单。
12月6日:举办第三赛段:算法实践精英赛。
七、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由活动组织部门、信息学和人工智能专家组成的竞赛组委会,负责全程指导与监督。
2. 技术保障:确保各赛段,尤其是机试赛段的系统稳定、网络通畅、评测公平。
3. 公平公正:所有测试内容严格保密,评审标准统一,晋级结果透明公开,接受监督
4. 人才培养闭环:对最终脱颖而出的菁英选手,可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交流,或纳入区级“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库”,进行长期跟踪与培养。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从普及到拔尖的完整认定与培养的路径,相信能有效助力海淀区“码力少年”的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储备未来的领军力量。
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
2025年10月27日
活动方案解读
《2025年海淀区中小学生信息学竞赛活动方案》系统构建了从“普及”到“激发”再到“拔尖”的完整培养路径,采用“金字塔式晋级”与“分层考察”机制,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为孩子的编程学习与竞赛准备指明了方向。
1. 低龄化普及,重在启蒙与参与
第一赛段专设“入门组(仅小学生)”,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常识,如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以及简单的逻辑推理与网络安全知识。这一阶段不强调选拔,而重在启蒙与普及。即使孩子尚未接触编程,只要具备一定的AI常识和逻辑思维,即可参与,有效降低了参与门槛。
2. 聚焦计算思维,筛选“会思考”的学生
第二赛段(仅中学生)明确不考查编程实操,转而聚焦于数学逻辑与算法思想,内容涉及集合、排列组合、递归、伪代码分析等。这实际上是在筛选“会用编程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生,而非仅仅“会写代码”的孩子。许多学生在此阶段受阻,往往是由于平时只注重语法练习,而忽略了将数学逻辑与编程思想融合的训练。
3. 衔接拔尖人才库,C++与算法实战是核心
第三赛段直接对接“区级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库”,采用C++上机编程,并分设入门、普及与提高组。考查内容从基础的排序与二分查找,到二叉树、DFS/BFS、动态规划(如背包问题)等,完全对标信息学奥赛的难度体系。这一阶段不仅是竞赛的决胜环节,更是学生获得升学优势、走向科技特长发展的关键。
海淀区此次将信息学竞赛体系全面贯通中小学全学段,这表明信息学的培养已从少数学生的特长选项,转变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组成部分。学习信息学,不仅是掌握编程技能,更在于系统训练逻辑推理、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竞争力。
从活动目标上看2023年
为更好推动这项活动的开展,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特举办2023年海淀区中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2024年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活动的开展,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具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并籍此契机培养和发现优秀的新时代人工智能人才,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特承办2024年海淀区中小学生信息学竞赛。
2025年
宗旨:
普及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计算思维与智能科学的兴趣,培养计算思维,发掘和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人工智能拔尖后备人才。
目标:
1.普及层面:通过第一赛段比赛,引导海淀区内中小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内容与方向,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和了解人工智能科学,形成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
2.激发层面:通过第二赛段比赛,激发学生对数学与编程融合的兴趣,提升逻辑推理和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和编程都是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根基,通过本赛段的比赛,引导和激发学生深入钻研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志趣。
3.拔尖层面:通过第三赛段比赛,聚焦核心算法与编程上机实践,为愿意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和具备信息学竞赛潜质的学生提供交流和进一步钻研的平台。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从普及到拔尖的完整认定与培养的路径,相信能有效助力海淀区 “码力少年” 的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储备未来的领军力量。
从2024年开始加入人工智能方面的元素,今年2025年则全面适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从组织形式上看2023年
竞赛分组,小学组、普及组、提高组。
• 校内预选赛,单选、完善程序,语法难度
• 初赛,单选、程序阅读,类似CSP-J第一轮试题
• 复赛,上机编程题
根据2023年海淀区中小学生信息学竞赛的情况,竞赛领导小组对2024年方案进一步改进,改变了报名方式,统一预选赛时间,提升信息学竞赛组织工作的效率。
• 预选赛,小学组、初中组的学生参加预选赛,高中组不用参加。全区使用同一套预选赛题目(笔答题)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时间1小时。
• 区初赛,区初赛仅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考试时间2小时。
• 区复赛,统一上机进行,区级复赛分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不允许跨学段参赛。
2024-预选赛
1.题目数量:共有30道单项选择题。
2.题目内容:信息学中的思维和C++程序设计基础。
3.预算赛时间:90分钟闭卷考试,填涂答题卡。
2024-初赛
1.题目数量:共有40道单项选择题。
2.题目内容:信息学中的思维和C++程序设计基础。
3.初赛时间:120分钟闭卷考试,填涂答题卡。
2024-复赛
1.上机竞赛环境是: windows环境下用DEVC++5.11版本
2.题目数量:小学组共2小时 7道题目,初中组共3小时4道题目,高中组共3小时4道题目。
3.题目难度:小学组主要考查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和基础算法的使用能力,初中组类比CSP-J复赛难度,高中组类比CSP-S复赛难度。
2025年
大赛采用 “金字塔式” 三级晋级机制,确保选拔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晋级规则详解:
第一赛段 -> 第二赛段:
全区所有学校都有资格推荐,分为入门组(只能小学生参加)和普及组(只能中学生参加)。
晋级名额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名额,第二部分是奖励名额,第三部分是根据第一赛段笔试成绩,划定分数线,达到分数线的学生晋级第二轮比赛,具体人数根据考场安排和前两部分的名额动态调整。
第二赛段 -> 第三赛段:
根据第二赛段成绩,选拔排名前 30% 的选手进入最终的第三赛段。
各赛段详细实施方案
2025-第一赛段:智能未来创新赛(普及赛)
定位:科学普及,自愿参与。目标:考察学生对人工智能和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点燃科学梦想。形式:线下笔试,时长:60 分钟,地点:各参赛学校。
内容与题型:
• 选择题:(约占 80%)
• 计算机基础知识
• 人工智能初探(AI 定义、应用场景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
• 逻辑思维(简单的逻辑推理、数列、图形规律)
• 信息社会责任(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AI 伦理初识)
• 简答题 / 场景题:(约占 20%)
2025-第二赛段:计算思维挑战赛(选拔赛)
定位:兴趣激发,能力选拔。目标:考察学生将数学逻辑与编程思想相结合的能力,重点在于 “计算思维” 而非 “编码”。形式:线下笔试
时长:120 分钟。地点:指定考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题型:选择题大约 60% 和填空题大约 40%。
内容范围:
• 数学逻辑:集合、函数、简单的排列组合、逻辑命题。
• 初等算法:枚举、模拟、递归思想、简单的贪心策略。
• 数据结构概念:数组、字符串、队列、栈的基本操作与特性。
• 伪代码分析:提供一段伪代码,让学生分析其功能、计算输出结果或时间复杂度。
2025-第三赛段:算法实践精英赛(决赛)
定位:算法思维,编程实践。目标:考察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运用核心算法和数据结构解决复杂问题的编程实现能力。形式:线下集中上机编程
时长:120 分钟。地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计算机机房。题型:4-6 道编程题目,难度梯度上升。编程语言:C++。
核心知识范围:
• 入门组:主要考查基础语法和基础算法,排序与查找(快速排序、二分查找、贪心、递推等)
• 普及组:还涉及数据结构中链表、树(二叉树)、图的基本表示与遍历等知识,以及动态规划(基础线性 DP、背包问题),图论算法(深度优先搜索 DFS、广度优先搜索 BFS、最短路径)、贪心算法、字符串处理(匹配、哈希、情况)等。
从组织形式上看,一年比一年规范,保持了三场比赛的分段式赛程,保持了难度高地的传统。2025年赛程时间线
10 月 30 日,召开领队会启动报名工作: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如果学校老师暂未通知到你,主动问一问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
11 月 8 日:举办第一赛段:智能未来创新赛。
11 月 17 日:公布第一赛段成绩及晋级名单
11 月 22 日:举办第二赛段:计算思维挑战赛。
12 月 1 日:公布第二赛段成绩及晋级决赛名单。
12 月 6 日:举办第三赛段:算法实践精英赛。
2025年难度预测
第一赛段:智能未来创新赛(普及赛)
类似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清华附中AI班)的线上考试题目。
第二赛段:计算思维挑战赛(选拔赛)
类似CSP-J第一轮的考试题目,重点考察学生的数学逻辑与编程思想的结合,考察计算思维。
第三赛段:算法实践精英赛(决赛)
类似CSP-J第二轮的考试题目,分为入门组、普及组、提高组难度,根据往年经验,海淀区区赛的编程题,难于北京市市赛编程题。
对于学习人工智能(包括编程、机器人、无人机、科创等)的科技娃,提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因材施教,匹配孩子的成长节奏
很多爸妈最近都在探讨,等人口真正减少,是否孩子们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呢?
其实并不实际。
因为当学生规模减少时,教育的成本必将提高,从业者大幅降低,可能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我们理想中的“一娃一教程”。
以中国国情而言,“因材施教”的最佳场景,必然是在家庭。
所以,请大家重新定位自家娃,对于大多数孩子,目标是成为AI的“合格使用者”。重点应放在利用AI工具拓展视野、提升学习效率上,例如用AI辅助查阅资料、激发写作灵感、解决疑难问题,将AI变为强大的“外脑”。
对于有浓厚兴趣和潜力的孩子,则可以鼓励他们向“塔身”和“塔尖”探索。支持他们参加计算思维挑战、学习编程算法,目标是成为AI的“理解者和创造者”。关键在于观察孩子的真实兴趣与反馈,而并不是盲目追逐竞赛成绩。
第二,聚焦思维,用“算法”激活终身学习能力
很多爸妈和我探讨,编程和数学到底有什么关系?算法要提前学习哪些数学知识点?
其实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从未变过——学而用,用而思。就像烜哥和我聊天的时候,表示信息学竞赛为一些数学知识找到了场景,但当他进一步追问我,信息学竞赛的知识能否用于项目开发时,我竟哑口无言。
孩子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往往是一个点,即便信息学的真题里,也最多是“一个模块”,而实际项目开发则需要把握一个面。这样的学习,距离实际还差得很远。
回到人工智能学习,更是以场景驱动的合纵连横,跨界解决研发难题乃是常态,不拘一格的路径往往创造惊喜,就像北大化学院老师突破芯片难题,让传统半导体产业人士镜片碎了一地。
因此,不论孩子处于哪个层面,学习的核心都不应是编程语法或工具操作,而是其背后的计算思维——即分解问题、模式识别、抽象和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思维模式才是应对未来一切复杂挑战的底层逻辑。
AI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AI素养将成为每个孩子能力的标准配置。
放下“拔尖”焦虑,拥抱“普及”常态,就像我在群里所言,AI+X的时代,那个X才是比AI更珍贵稀缺的能力和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