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算力打包进口袋从来都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当然了,谁不喜欢轻薄的电脑和超快的手机?不过,相较于智能手机的军备竞赛,人们在赶电脑下桌这件事上熬了更多苦功夫。从第一台实用的个人电脑到第一台真正的笔记本电脑恰好十年光景,在那之后总会有人尽现代工业之能事,只为把精心设计的电路藏进精致小巧的外壳之下。不过,对于此类设备,外观上的小型化只是表象,以便携性作为支点,进而撬动传统的桌面环境,实现「一部即全部」才是所有 mini PC 的殊途同归之处。
在实现这个愿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少标志性的尝试:想要重新发明电脑的 Apple Newton 和 Palm Pilot,卓越而昂贵的 VAIO UX 和 HTC Shift。十年前,英特尔推出了形似口香糖的 Compute Stick,但它需要额外的供电和外设,羸弱的 Atom 处理器也令其性能不及预期;后来的 Compute Card 通过统一接口实现了模块化的快速部署和形态切换,但它需要接入专用的 Dock 才能组成一台完整的电脑,就繁琐的安装方式而言也算不上真正的即插即用。
![]()
Intel NUC 和 Mac mini,现在的 mini PC 基本都进化成了同一个形态。图源 AppleInsider
人类的创意是无穷无尽的,虽然一类产品大体上会趋于形态的稳定,但新的尝试总是源源不断,也许未来之道就在其中。在一众 Mac mini、Intel NUC 及其类似物构成的现代 mini PC 之间,Khadas Mind 2 透着十分的特立独行:但它真的好用——或者说,它真的达成了自己的设计初衷吗?
在使用 Mind 2 及 Mind Family 套件替代我全部电脑进行独立 RPG 游戏开发的一星期之后,我得承认:这些精致的新玩意绝不是某个天才脑子里的灵光乍现,而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的产品,如果在现有的完成度下持续发展,它们也许会成为一个新物种。
开箱体验、外观及做工
包装是产品的延伸,Khadas 绝对在这上面花了不少心思,他们寄来的每个盒子封口处都有易拉封贴,质量比 iPhone 包装上的还要更好一些。对于 Mind 2 和 Mind Dock,只需拉开阻尼适中的盒盖就能拿到本体,而 Mind Graphics 显卡扩展坞则更具专业性和仪式感:它被放置在一个黑色的硬化泡沫塑料减震箱中,包覆其上的纸质封贴附带提手,按提示即可轻松将其取出。
在真正上手 Mind 2 之前,我得说自己对它的预期相当低,毕竟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便携、性能和扩展性是每台 mini PC 都绕不过的怪圈,不过,硬件的进步和设计的巧思似乎让它在这三者间找到了精确的平衡。
单论 Mind 2 本身,它的外观和我们熟知的 mini PC 大相径庭,甚至与电脑这个「物种」都相去甚远。如果在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拿起它,我可能会以为自己手中的是某种附带扩展坞的硬盘盒,甚至还会笃定的认为这是为深空灰色 MacBook Pro 打造的高级货。在 Mind 2 上,全金属一体式 CNC 工艺切削出的和谐 R 角和倒角相得益彰,深灰色铝合金机身与黑化散热鳍片、塑料 IO 挡板间的颜色搭配和材质拼接也恰到好处;Mind 2 的体积接近三台 iPhone 16 Pro,这意味着如果你不喜欢挎包出行,稍微宽松的衣裤口袋都可以轻松装下它。
![]()
Mind Dock 和 Mind Graphics 的材质和做工保持了与 Mind 2 同等的高水准,它们的设计都呈现出专业、高效、不侵入的典型风格,与任何现代工作室的环境都很相称。值得称道的是,这两件扩展坞都不止提供了额外的接口或性能,而是加入了额外的 Windows Hello 指纹模组和手感很棒的音量调节旋钮/按键,这使得它们具备了生动的交互功能,而非只是像个底座一样摆在那里。
![]()
对我来说,Mind 2 及 Mind Family 套件是近年来少有的让我在开箱后立刻产生兴趣,并且迫不及待想要使用的数码产品。它们充满「生产力工具」应有的极致和专业,却又不乏「到手即用」的简单和友好,我不必大费周章的查看说明,几乎只靠直觉就能明白如何使用。
当我将 Mind 2 摆在桌面上,我仿佛能听到「嘿,一起做点什么吗?」的问候——结果证明,从我的书房到工作室,它确实把该做的事情统统搞定了。
Khadas Mind 2:独当一面的移动工作台
Mind 2 不是一件灵光乍现的产物:模块化电脑的概念早已有之,也有一些厂商进行过尝试,但这些尝试的结果只不过是将台式机的组件进一步标准化,并且因为技术和商业上的问题,没有产品最终投入市场。Khadas 的解决思路则不同:他们首先打造一个可靠的 all in one 式 mini PC,确保能够撑起整套系统的基本体验,然后再围绕它建立配件生态。
也许有点出乎意料,单独使用 Mind 2 的体验就已经足够好了,它的雷电 4 和 USB 4 接口均可以与任何支持一线通的显示器轻松搭配。Mind 2 的体积仅 0.3L,并且配备了超薄的风冷散热器,因此它在全速运行时会产生一些明显的风噪,但平均的的人位噪音依然很容易被忽略——只要对手头的事情足够专心。充足的散热和偏向平稳的调校让 Mind 2 的外部温度相当温和,我可以随时把它拿走而不用担心被烫伤。
![]()
随着体验的深入,我有时也尝试(或被迫)单独使用 Mind 2 做一些文字处理以外的重活,比如粗剪一段 4K 视频,绘制独立游戏素材,或是心血来潮的来上半小时的《毁灭战士:永恒》。Mind 2 上的酷睿 Ultra 7 155H 芯片是英特尔 Meteor Lake 系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型号,它基本沿袭了 12-14 代酷睿的架构设计,而核显规模达到了空前的 128EU,在良好的解热能力加持下,Mind 2 的性能基本处于同级核显本的顶级水准。
我之所以将 Mind 2 和笔记本电脑比较,是因为我更愿意把 Mind 2 看作是一台保留了核心硬件的高端轻薄本,它抛弃了屏幕、键盘和触控板等身外之物,换来了极致的便携、优秀的能耗和完美融入桌面的外形。除了 2 个全功能 USB-C 之外,Mind 2 还有 2 个 10Gbps 速率的 USB-A 接口以及 HDMI 2.1(TMDS)接口,这意味着它无需配件即可同时支持 3 台 4K 显示器来拉爆效率;相较于笔记本电脑和一众 mini PC,Mind 2 还有一个独家设计,即位于底部的 SSD 扩展位,只需按下磁吸盖板就能方便的加装 2230 规格的 m.2 固态硬盘,我只在极少数定位高端的性能本上见过类似的快拆板,但它们的机械结构也远不如 Mind 2 上的磁吸方案方便快捷。
![]()
Mind 2 还有一块 5.55Wh 容量的电池,在我看来是 Khadas「创造不中断」理念的点睛之笔。一方面,它具有 UPS 的功能,可以在突然断电时保护你的数据安全。更重要的是,它大大改善了主机移动和工作场景切换的体验。当你需要将 Mind 2 带到另一个地方时,内置电池能让系统自动进入低功耗睡眠模式,并维持最多 25 小时休眠。这意味着你完全无需像传统电脑那样,繁琐地保存所有项目、关闭软件、执行休眠或关机命令。整个过程就像拔掉一个 U 盘一样简单。
Mind 2 确实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体验,但我对它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出众。事实上,我并不喜欢折腾「生产力」,这意味着我只专注工作本身,而不喜欢管理数据和部署那些号称能提高效率的神神妙妙工具;但当我需要在几台电脑间来回切换时,我就不得不花费大量零散的时间在保持数据和设定的同步上,还得做好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准备——而 Mind 2 恰好满足了我对「不折腾」的一切想象。
![]()
我相信 Mind 2 的一部分设计灵感来自于类似 Intel Compute Card 的卡片式电脑,但它更进一步的集成了运行所需的一切硬件,这就将移动办公中的「数据随身」进化到了「环境随身」的新高度。这与用硬盘移动数据,或利用各种同步服务更新资料的方式有本质区别,因为一切都只需要配置一次,完全本地化,不用安装额外的软件,不用考虑网络变化,不用在每次启动时等待同步和检查,更不用担心文件丢失和数据失窃,除非想要盗取文件的人跑来和我真人快打。
无论是旧工作室翻新,还是从零开始装修,部署 Mind 2 的过程都很轻松愉快,仿佛它天生就是为节省空间和减少理线存在的。Mind Dock 和 Mind Graphics 也同样具备打造优雅桌面的气质,Khadas 也在它们身上做了一些开创性的设计,其中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好点子。我想,这家公司确实懂得如何抓住创意工作者和专业人士的小心思,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也许在看过 Mind Dock 和 Mind Graphics 之后就会知道了。
Mind Dock:不留短板的桌面扩展底座
就形态和表现上看,Mind 2 几乎是「塞伯坦压缩技术」的具象化,它的体积仅 0.3L,却能够搭载酷睿 Ultra 7 芯片,高效的散热系统,全能接口和带快拆的 SSD 扩展。不过,一台全能小主机并非 Mind 2 的终极形态,而只是它实现统一桌面这一愿景的必要条件;在 Mind 2 的底部设有一个神秘的 Mind Link 接口,从这里开始,它的完整形态才正式展开。
Mind Link 接口的本质是一个经过重新设计的 PCIe 5.0×8 接口,这又是一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技术:普通 PCIe 接口的插拔寿命大约在 30 次,而 Mind 2 却被设计为日复一日在不同的 Dock 上转换,这使 Mind Link 的耐用性和易用性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它必须足够坚固,保证每个触点连接紧密,又不能设置卡扣之类让插拔体验变复杂的机械装置。
在一些特殊形态的电脑上,我们的确能找到一些类似的魔改 PCIe 专用口,比如 ROG Ally 掌机上的 XG Mobile 接口,还有更早的 Alienware AGA 接口,而 Mind Link 是最好的一种:因为它和设备形态结合紧密,不需要专用连接线,而是选择了更聪明的磁吸底座,只需「咔哒」一扣即可完成连接。(据了解,品牌名 Khadas 的灵感来源于藏语「哈达」,取其连接、祝福与纽带之意,用在这里倒是颇为贴切。)
围绕 Mind Link 接口,为 Mind 2 构建的配件生态也日渐完善。上文中,我将 Mind 2 比作一台精简而极致的轻薄本,而与 Mind Dock 的组合则可以让它获得不弱于台式电脑的扩展性。Mind Dock 提供了额外的 3 个 USB-A 接口,2 个 HDMI 2.0 接口,1 个 2.5Gbps 速率的 RJ45 网口,1 个 3.5mm 耳麦二合一接口,以及 1 个 200MB/s 速率的 SD 读卡器,加上 Mind 2 自带的接口,这种大满贯配置几乎可以应对一切常见需求。不过略显遗憾的是,也许是为了控制成本或体积,Mind Dock 提供的三个 USB-A 接口均为 5Gbps 速率,如果能升级到 10Gbps,对于需要频繁连接高速移动硬盘的用户来说会更加友好。
![]()
如果在接口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细节,也许下一代 Mind Dock 的 USB-C 供电口可以升级到支持一线通的规格,这样可以直接从显示器取电,也能利用显示器的 USB Hub 连接键鼠等外设。
我将 Mind Dock 放在书房的办公桌上,我主要在这里进行写作、绘制动画和编写代码等工作,当我需要将拍摄的参考素材导入背景图层时,总会感叹 Mind Dock 正面的高速读卡器真是个好主意。Mind Dock 整体比 Mind 2 宽出两指,它的大小正好与显示器的平板底座合而为一。巧妙的是,Mind Dock 在如此小的机身内部放下了一对听感尚可的立体声双扬声器,如此一来,我的桌面上又可以省去一对音响和一堆线材,而我也很喜欢用 Mind Dock 的音量旋钮调节声音,这个机械旋钮支持按下静音,手感类似齿轮关节,就算是关机状态下我也经常忍不住摆弄两圈,解压效果比一般的玩具还要好。
![]()
在与音量旋钮对称的位置,Mind Dock 甚至还放下了支持 Windows Hello 的指纹识别模块,它的识别率和速度可圈可点,摸起来有点像 Touch ID。如此一来,Mind 2 + Dock 的组合补全了功能与交互的最后一块拼图,当它们被摆放在桌面上,我所需的一切接口和按钮都在手边,桌面上几乎没有可见的冗余线材,这对保持好心情和提升专注度也大有好处。
![]()
最重要的是,Mind 2 在 Mind Dock 上支持直接热插拔,不用费心保存文件,不用 Windows 睡眠或关机,Mind 2 会在断开连接时自动转为电池供电的休眠模式,这是保证其连贯、流畅的工作流程的基础。在使用 Mind 2 的几天时间,我已经习惯了在书房完成文本和绘图等工作后直接从 Dock 上拔下 Mind 2,将其带到工作室进行下一步的建模和测试,这确实比使用 LocalSend 发送,或在 NAS 上建立团队文件夹要方便多了。
▍Mind Graphics:卓越优雅的创意工作室
我在线缆丛林里拆下工作室的台式电脑花费了至少半小时,装好一台 Mind Graphics 却只花了七分钟。当我将 Mind 2 接入系统,看到指示灯缓缓亮起的一刻,满脑子只剩下一个念头:「这家里终于清净了。」
如今,显卡扩展坞早已不是什么提升图形性能的黑科技,很多厂商都有适配自家产品的显卡扩展坞,有兼容 PC 显卡的盒子类产品,也有经过专门设计,内置显卡芯片的专业型号;除了电脑厂商,各种 DIY 方案也层出不穷,但无论专业与否,现有的显卡扩展坞都存在一个问题:整合力缺失。它们都像是外挂在 mini PC 或掌机上的小机箱,要么拖着电源笨重不堪,要么需要额外的支架才能站稳,占用桌面的面积其实不亚于一台中塔式电脑,更不必说外露的线缆和兼容性造成的性能损失。
![]()
较为常见的雷电 4 显卡扩展坞。图源 TechRadar
只看外观,Mind Graphics 根本不像是一台高性能显卡扩展坞,它更像一台做工讲究的桌面音箱——而它确实有这个功能。也许 Khadas 就擅长于在小小的空间中藏进大大的震撼,这种空间魔术让 Mind Graphics 那抽纸盒大小的机身内置了立体声双扬声器、远场麦克风阵列、300W 电源适配器、比 Mind Dock 更强的接口和桌面级 RTX 4060 Ti 显卡。仔细观察其外形,Mind Graphics 基本上是由 CNC 一体成型的铝合金外壳包括着巨量的散热鳍片和内部元件,它的解热能力非常夸张,满载运行下其外壳温度也只是人手能略微感知的热度。
![]()
接入 Mind 2 的 Mind Graphics,该形态称得上是 Mind 2 的「完全体」。
当然,作为显卡扩展坞,Mind Graphics 的性能表现还是比较令人好奇的。相比标准的桌面级显卡,Mind Graphics 的散热模组无论是体积还是规格都堪称豪华,跑满 RTX 4060 Ti 的 165W 功耗也是轻轻松松。如果不考虑「拼好帧」等帧生成技术,Mind Graphics 可以和今年的主流显卡打得有来有回,16GB 的大显存则让它在高分辨率游戏和专业生产力场景中占据优势;我敢肯定 RTX 4060 Ti 根本摸不到这套模具的上限,如果将来发布搭载更高规格显卡的版本,我会很乐意考虑。
我主要在 Mind Graphics 上使用 Blender 和 Unity,现在,我可以直接调用 Mind 2 上绘制的草图完成建模和动画,或参照完成过的文案敲定某一场景的故事板。最重要的是,我的文件是在本地进行实时、双向的修改,每一个步骤都是板上钉钉,不会因同步的时间差造成疏忽或遗漏,它们会永远保持最新;我可以随时查看和编辑自己做过的内容,无论我身在书房舒适的大板桌前挥洒创意,还是在工作室的专注氛围下聚意凝神,我都不必为了想起某些细节而起身查看另一边的屏幕。
表面上看,Mind 2 让我们免于这些本不必要的小麻烦,但实际上,它保证了思考的连续和高效,每个创意工作者都知道来之不易的灵感被一件小事突然打断时会有多烦躁,我想,这是 Mind 2 的设计者们想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文至尾声,我们不妨大胆猜想:随着 Mind 2 被证明稳定可靠,用户数量的增长和社区的建立会促进更多配件模块被开发出来,并进一步强化其跨场景属性,吸引更多用户群体加入……如果梦想成真,或许我们真的能够迎来一个「Mind 宇宙」。在丰富的配件生态下,我们不必为了某种需求而升级一整台电脑,而是选择相应的配件模块;通过社区分享互助,还可以帮助更多人搭建专业、个性的桌面——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只是一个遥远的愿景,有太多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但我乐见它作为一种代表创新、开放、包容的趋势传递下去,毕竟就像开头所说的:人类的创意无穷无尽,也许未来就在其中。
本文是 Khadas Mind 2 众测活动的入围文章。首期众测持续到 11 月中旬,此后还将举行第二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保持关注。也欢迎来一派聊聊迷你主机的未来,优秀评论有机会赢取奖品。
Khadas 京东旗舰店双十一大促现已开启,下单即可获得最高 500 元立减优惠。在 10.31—11.12 日期间购买,下单前向京东客服提供暗号「Khadas 好搭」,即可获得少数派专属优惠,优惠总额高达 1300 元。
![]()
https://khadas.jd.com/
https://sspai.com/post/103412?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Kiririn
责编:PlatyHsu
:文中包含营销(如促销活动)和推广(如返利链接)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