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故事,开头总是特别美好。红毯、鲜花、闪光灯,领导握着你的手,热情地称你为“尊贵的企业家”,许诺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你感动于这份诚意,掏出真金白银,签下一纸契约,以为从此将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
作者 | 苗子米
编辑 | 磊叔胖
题图 | AI制图
“我可以输,但想输个明白。” 甘肃岷县宏源清洁热力公司董事长张永在维权群里的这句话,道尽了民营企业家在权力博弈中的无奈与委屈。他投资3.7亿元、苦心经营5年的供热企业,竟被当地政府以一纸律师函,单方面收回了为期 30 年的特许经营权。
无独有偶,山东博兴恒源热力公司股东何绍江的遭遇如出一辙。这家累计投资 4 亿元、稳定运营 15 年的供热企业,去年还获政府公开表彰,今年却突然被冠以 “供暖不达标” 的罪名,随后遭强行接管。
而在贵州仁怀,重庆泰克公司投资 8.2 亿元建设的白酒废水处理厂,明明已通过环保验收、即将正式运营,却被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以一纸《解除合同通知书》强行 “接管”—— 投资方至今连厂区大门都无法进入。
这三起跨省案例,共同勾勒出一幅招商引资 “杀猪盘” 的典型套路:先以优厚政策为饵引企业入驻,待巨额投资落地、项目步入正轨后,再找借口强行接管,让民企沦为 “待宰羔羊”。
一、三地事件:特许经营权之殇
![]()
三起案例虽发生在不同省份,却共享着相似的剧情:民企依约投入巨资运营特许项目,最终却遭遇政府单方面 “撕约” 接管。
在甘肃岷县,宏源公司2018年与当地政府签订30年特许经营协议,累计投入3.7亿元建设供热项目。可仅运营5年,岷县住建局便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函,单方面宣布解除协议。律师函称宏源公司 “资不抵债、投诉率高”,但企业创始人张永直言,这是 “披着法律外衣的非法抢夺”。
山东博兴的恒源热力公司,2010 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当地,累计投资近 4 亿元承担城区集中供热任务。2023 年 8 月,博兴县住建局还专门发函肯定其 “供暖安全可靠、社会效益明显”,可短短一年后,公司就收到了终止特许经营权的决定书 —— 政府态度的骤然反转,令人瞠目。
贵州仁怀的案例更显极端:重庆泰克公司投资的废水处理厂,在即将投产之际被强行接管。即便法院判决未支持政府的接管行为,可项目被强占的状态已持续三年,企业维权无门。
二、程序违法的争议:行政权力越界的缩影
![]()
从法律层面看,三地政府的接管行为均存在明显程序瑕疵,甚至被法律专家直指 “严重违法”。
北京浩天(郑州)律师事务所张建明律师指出,供热特许经营协议属于典型 “行政协议”,其解除需遵循严格法定程序。“收回特许经营权” 本质是行政许可的撤销或撤回,必须由行政机关出具正式行政决定,绝不能用律师函这种民事沟通工具替代 —— 这正是岷县住建局的核心违法点。
仁怀案例中,特许经营协议明确约定:发生违约行为后,需先通知违约方并给予 90 日宽限期。可投资方表示,收到解约通知前,从未接到任何形式的整改提醒,完全是 “突然袭击”。
博兴县的听证会则被质疑是 “走过场”。恒源公司代表何绍江直言:“先下发‘拟终止特许经营权、实施临时接管’的通知,再召开听证会讨论‘该不该这么做’,这不是明摆着结果前置吗?程序正义沦为空谈。”
三、专项债背后的博弈:债务压力下的 “资产掠夺”
![]()
深入分析可见,政府专项债是三起纠纷的共同诱因,背后藏着地方政府转移债务压力的算计。
岷县宏源公司曾主动向县领导提议,将专项债用于供热项目升级,却被告知 “民营企业不能使用专项债”。几个月后,岷县住建局突然要求企业与城投公司成立联合公司,以联合主体申请专项债 —— 但资金需由政府掌控、不归企业使用,这一不合理要求被宏源公司拒绝。
此后,岷县自行申请到供热专项债:住建局投资 1.3 亿元建 1 台锅炉,城投公司建 2 台锅炉,再加上宏源公司原有的设备,形成 “三足鼎立” 的混乱格局,直接冲击企业正常运营。
博兴案例的逻辑更直白:县住建局局长曾直接找到恒源公司,要求 “借用企业名义申报发债”,被拒后又提出入股甚至低价收购企业。
显然,当政府面临专项债还款压力时,便试图通过掌控民企资产转移债务风险;一旦民企拒绝配合,就会遭到报复性接管 —— 这是典型的 “权力霸凌”。
四、人情社会的运行规则:权力寻租拖垮民企
![]()
小地方 “熟人社会” 的潜规则,更让民企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要应对权力寻租的压榨,另一方面在维权时却 “无人讲人情”。
岷县宏源公司曝光了一组扎心数据:在 1 万多户欠费居民中,近 1000 户是 “关系户”,涵盖住建局局长、街道办主任等公职人员。有的领导直接打招呼要求免收暖气费,甚至有法院工作人员坦言 “已几年未交暖气费”。这种 “人情欠费” 让企业累计亏损达 1.65 亿元,相当于白给上千户权贵 “送温暖”。
在县城的办事逻辑里,“人情世故” 是隐形门票:按规定该办的事,没关系可能卡壳;不按规定的事,有关系就能通融。递烟搭桥、摆酒铺路、托关系 “走捷径”,被当地视为 “价值等价交换”,而非行贿。可当企业遭遇政府违约、亟需依法维权时,这种 “人情” 却瞬间消失 —— 权力只讲利益,不讲道义。
五、短视行为的长期代价:透支公信力的恶性循环
![]()
县级政府 “杀鸡取卵” 的操作,看似解决了短期问题,实则摧毁了地方发展的根基。
当企业家普遍担忧 “投资后被收割”,区域投资环境必然恶化:资本会加速撤离,新项目不敢落地,地方经济陷入 “缺资金、缺项目、缺活力” 的恶性循环。如今西部多地类似事件频发,已让 “西部投资风险高” 的印象加深,进一步拉大区域发展差距。
更严重的是,权力凌驾于契约之上,直接动摇 “法治中国”“诚信政府” 的建设根基。主政者更替、政策调整本属正常,但以此为由随意撕毁协议,不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更严重透支政府公信力 —— 当政府把自己签订的合同视为 “废纸”,谁还敢来投资?
招商引资从不是 “一锤子买卖”,它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政府决策必须严守法律框架,尊重协议的刚性;若动辄以行政权力打破契约,最终只会让地方发展 “自断生路”。
编者按
“强行接管”的轨迹清晰得令人心寒:以礼相待始,以利相夺终。
“吃相难看”,至少还承认是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而现在的情况是,有人直接掀了桌子,指着满地狼藉告诉你:规则,由我说了算。你看,岷县住建局一封律师函就想解除长达30年的协议,法律专家直指“程序严重违法”;贵州仁怀的接管行为,也未获得司法程序的最终认可。这种绕开法定程序、无视契约精神的“雷霆手段”,暴露出的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权力任性。
契约是什么?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陌生人社会能够建立协作的根本。它意味着白纸黑字的承诺,重于泰山。如果今天因为主政者换了,明天因为财政紧张了,后天因为有了新的“规划”了,就可以随意撕毁,那我们建立的,究竟是法治社会,还是一个随时可能“翻脸不认人”的草台班子?
当然,我们看到了“积极的信号”——成立专班调查。这值得肯定,但公众的疑虑也随之而来:自己调查自己,能否查出真相?当裁判员同时也是运动员,我们如何期待一场公正的比赛?公众期待的,是真正独立、透明的调查,能够清晰回答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强行接管的法律依据何在?程序是否正当?第二,指控企业违约的证据是否确凿?还是欲加之罪?第三,如果确认是政府行为不当,如何公平、足额地补偿企业的巨大损失?这个答案,需要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招商引资,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请君入瓮的“圈套”。它是一场基于信任的长期马拉松。当企业家们开始在心里盘算,“我今天投入的巨资,未来会不会成为他人随意取走的果实”,他们投资的脚步必然会犹豫,区域发展的活力也必将受损。毕竟,资本可以逐利,但资本不会主动去踩一个显而易见的陷阱。
说到底,破解这个困局的关键,是让权力真正敬畏法律,让决策回归契约精神。一个地方最好的营商环境,不是减免了多少税费,也不是领导许了多少诺言,而是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它意味着,政府的每一次出手,都在法律的框架之内;企业的每一份合法权益,都能得到坚实的保障。
期待相关地方能顶住压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查清事实,给企业一个公道,更是给市场一个信心。请记住,诚信不是一次性的餐具,用完即弃。它是地方政府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一旦透支,想再建立起来,将付出百倍的代价。别让“座上宾”终成“盘中餐”的悲剧,一再上演,最终寒了所有人的心。
来源/中华网《从“连年好评”突然变为“常年供热不达标”,滨州博兴供热民企4亿资产被县属企业查封接管——企业负责人:我们曾拒绝担保发债》、人民日报《企业在仁怀投资建厂遭强行接管?贵州遵义提级调查》、大河报《甘肃岷县一供热民企30年特许经营权5年作废,投3.7亿遭强行接管,住建局称供热质量有问题,企业负责人:胳膊拧不过大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