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凌晨两点,飞机马上降落,你一定要小心。”舱门轰鸣声里,麻一铭大声叮嘱。陈薇整理好防护服,冲丈夫摆摆手——这对话只持续了五秒,却比任何誓言都沉甸甸。那晚,她被紧急调往武汉;他则提着刚塞好的保温桶,站在机舱口目送。灯光闪烁,机翼切开黑暗,两人再一次分头奔赴各自的战场。
时间拨回三十一年前。1989年,春寒未尽的泰山脚下,23岁的陈薇跟同学匆匆赶往火车站,她手里只握到一张站票。先是爬山的疲惫,接着准备连夜回北京赶实验,没有座位的八小时显得格外漫长。列车汽笛响起,她靠在硬座旁打盹。对面的35岁男子麻一铭见状,起身把座位让给她,然后假装去洗手间,实际上是挤到别的车厢站着。姑娘推辞,他轻描淡写一句“腿麻,站站也好”,话音带着山东腔,憨厚而真诚。就这样,一站一路,两人聊了科学、聊了葡萄酒、聊了老舍小说,甚至争论哪支乐队的磁带音质更纯。旅途终点,北京西站的站台灯光昏黄,麻一铭鼓起勇气记下宿舍新装的电话。七天后,电话铃声响起,缘分正式上路。
![]()
那是一段典型的90年代青年恋情:火车票、电话亭、邮局门口的红色信箱。陈薇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方向是前沿的生物化工,实验课占满所有白天;麻一铭在青岛葡萄酒厂任办公室主任,白衬衫袖口常年磨出毛边。为了在北京多见几面,他常常坐18个小时的绿皮车,只带一只包,里面是两瓶干白和几本书。年轻的理想主义在车厢里翻滚,他们谋划未来,却谁也没想到困难先出现。
家里人反对并不稀奇,真正扎心的是理由:女大十八变,姑娘小12岁,将来一毕业单位介绍对象排起长队;两地分居,情感保质期难说。麻家父母念叨得多,陈家父母干脆拒见这位“老男友”。人情世故的重压眼看把爱情挤得透不过气。麻一铭想了一个笨却诚恳的法子——辞职,北漂。朋友骂他冲动,他只回两字:“值得。”在北京石景山,租到十几平米的平房,一盏台灯、一个电炉、一张行军床,生活简单得像物理教科书里那条直线。他决定重新创业,开办小型酒类贸易公司,而陈薇则准备毕业论文,离实验室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他买来二手自行车帮她送资料。有一次深夜,她实验出错,回到屋里崩溃大哭,麻一铭没劝,只把热水袋塞进被窝,两人静坐到凌晨,破晓的冷风透进窗子,钟声敲两下,他们突然同时笑了——原来挫折并没那么可怕。
![]()
1991年夏天,陈薇到军事医学科学院送材料,对方科研基地整洁而神秘,走廊里挂满传染病战报。她的目光停在“人畜共患病防控”那几个字上,心底一阵震动。回到石景山,她告诉丈夫自己想穿军装,把专业投到国家生物防御体系里。麻一铭愣了三秒,说:“去,手续我来跑。”于是,七月末,北京炙热的天空下,一位地方女研究生递交入伍申请表。她剪短头发,从此成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一名科研军官。
军队节奏与地方截然不同。集训、封闭、突击任务,最长一次她整整五个月没回家。街坊议论“这家是不是出事了”,麻一铭不理会,只每天把门口的鞋摆好,冰箱填满新鲜蔬菜,给岳父岳母送去刚磨好的肉馅。他不只是做家务,而是把后方打理成坚固堡垒。陈薇偶尔周末申请外出,想动手洗碗,他立刻把围裙抢过来:“你浪费实验时间,是对国家的损失。”这句略显夸张的话,她听了三十年,却每次都禁不住笑。
1997年,儿子降生。陈薇剖腹产后第29天,研究所传染病课题进入关键节点,她咬牙回到实验室。有人质疑“母亲不看孩子不像话”,麻一铭一句“孩子是我的,也是她的事业同样重要”堵回去。那几年,他白天跑业务,晚上哄娃,周末带岳父岳母去公园遛弯,日子忙到飞起却自得其中。他常说,家是她的充电器,再累也值。
![]()
进入新世纪,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出现。2003年春,SARS暴发,陈薇率队日夜鏖战,仅用短短百余天完成疫苗样本研发。实验室灯光连续亮了72小时,她躺在地板上就着箱子入睡,醒来第一句话是“数据校准了没?”那一年,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身穿迷彩回到家,奖杯搁桌角,麻一铭给她端上一碗热汤,不问过程,只说一句:“你坐下,剩下我来收拾。”
埃博拉、寨卡、甲流……每一次疫情都是硬仗。2014年5月,西非求助电报抵达,中国决定派出防疫队,陈薇递交请战书。出发前夜,她手里拎着行李箱,丈夫帮她系好袖标,笑道:“少将也要听队医的话,别逞强。”一句玩笑,掩不住眼里担忧。飞机升空,他在电脑前刷新新闻,朋友圈的晒娃、K歌动态与他无关,只有港口到港口的航班信息才能让他放松一点点。六十天后,陈薇带队凯旋,全球首个腺病毒型埃博拉疫苗获批,新闻联播画面里的她沉稳淡定,丈夫却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红了眼眶。
![]()
2015年,中国女科学家首次被授予少将军衔,军事医学科学院礼堂掌声雷动。授衔仪式结束,陈薇低头看那枚闪亮肩章,轻声说:“有一半属于他。”这是她极少公开表达感情的一次,媒体捕捉到这句话,却不知道背后三十年的柴米琐碎、煎熬和默契。
2019年末,新冠疫情阴影悄然笼罩。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分离成功,陈薇率领团队连夜进入P4实验室。她提出重组腺病毒载体技术路线,目标是“最快速度,最安全疫苗”。武汉、北京、先导区,三地奔波,她平均每天工作18小时。外界关注她的科研突破,而丈夫在北五环的家中做的是每天两件事:一、给她打视频电话确认饮食;二、统计团队成员家属诉求,能解决的立刻对接后勤。有人问:“您是不是觉得委屈?”他笑着摆手:“她去前线总得有人守背后,这不正常吗?”语气轻松,却暴露了长期军属的心酸。
3月16日,陈薇团队的疫苗临床申请获得批件,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通报。几小时后,麻一铭把打印好的新闻贴在冰箱上,红色标记圈出“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十二个字,然后像完成一个仪式般,给岳父岳母倒上两杯温水:“喝口水,咱等她好消息。”数据显示,I期试验安全性良好,II期即刻启动,科技部称其为“中国速度”。无数镜头对准这位女少将,而在家里,饭菜香气正从厨房飘出——晚餐仍由一个早已习惯主厨角色的男人完成。
![]()
有人调侃:“娶个科学家会不会没家庭生活?”他反问:“什么是家庭生活?她成功,我们共享;她失败,我陪伴;她没空做家务,我接管。这就是。”时间证明,平凡琐事也能撑起伟大。
2022年春,北京再遇散发病例。陈薇忙得彻夜无眠,回家时已是清晨五点,丈夫照例在餐桌上留了一张便签:“锅里是粥,枸杞多放了一点。”简单八个字,却胜过千言。
![]()
三十年,陈薇几乎没摸过抹布,没炒过一道菜;三十年,麻一铭从青岛小厂技术员变成北京商人,却始终自愿当那个“后勤部长”。外人称羡,或揣测“女强男弱”的模式是否健康,他只耸肩:“她做家务才是真的浪费才华。”这句话年复一年,成了两人之间最默契的暗号。
一对普通夫妻,没有山盟海誓的雕梁画栋,只有实验室的灯光和厨房的蒸汽。有人问他们婚姻秘诀,一个负责守护科学,一个负责守护她。或许,这就是答案。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