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亿美元不平等协议,90%利润归美国,日美贸易协议刚落地,日本首相石破茂就被曝"即将辞职",股市应声暴涨。然而几小时后他亲自辟谣,这背后究竟是媒体误报,还是自民党内部的权力绞杀?
我们来捋一下时间线,日美刚达成贸易协议,日本股市应声大涨,可转眼间,《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大媒体突然放出猛料:首相石破茂准备8月辞职!
就在市场还没消化完消息的时候,石破茂本人又火速辟谣:“我从没说过要辞职!”就在这24小时之内,日本国内舆论经历了反转再反转。
而一切的根源其实参议院选举惨败,自民党与公明党的执政联盟在参众两院双双失守多数席位,反对派高喊“首相下台”,但石破茂硬是咬牙挺住,甚至把去留问题与对美谈判捆绑强调要"避免政治空白"。
美日协议的尘埃落定本该是石破茂的政治喘息之机,结果有些人已经按捺不住了,立刻就向日本主流媒体“爆料”,意图逼宫石破茂。
而这种"逼宫"手法在日本政坛并不少见,此前安倍晋三就曾用直接革职行动架空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只不过这次石破茂反过来成为党内问责的对象。
![]()
富士电视台政治部部长高田圭太直言:这就是情报战,有人想用舆论把辞职做成既成事实。
更讽刺的是,尽管石破茂否认,主流媒体却拒不撤稿,其实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先控制“叙事权”。
不过石破茂辟谣的时机也很巧妙,是在他与麻生太郎、菅义伟等元老密谈后发声的,这个时间节点暗示了另一种可能,石破茂或有辞意,但在密谈后双方达成了某些共识,元老们暂时默许其留任。
至于具体共识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元老们同意石破茂留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美日协议刚签署需要政策延续性,另一方面,执政联盟在参众两院双少数席位的困局下,仓促换帅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政治真空。
对石破茂来说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美日关税协议,但这份让石破茂赌上政治生命的协议,细看条款却令人倒吸凉气。
特朗普高调宣布日本承诺未来几年向美投资5500亿美元,其中阿拉斯加天然气、军工基建等关键领域成为重点,而美方将直接抽走90%的利润。作为“回报”,美国仅把对日汽车关税从威胁的25%降至15%。
![]()
更狠的是,日本必须全面开放汽车、大米市场,配合美国重组半导体供应链,甚至承诺采购阿拉斯加天然气。
可以说,这绝不是日本花费车轮战的功夫跟美国谈判想得到的结果,但特朗普就是抓住了石破茂在参议院败选后,政治资本瞬间清零,甚至被“逼宫”的时机趁火打劫,逼的日本不同意也没有办法。
此外,特朗普还故意将谈判拖延半年,期间不断放风“加税倒计时”,搞得日股上蹿下跳。
这种“钝刀割肉”战术下,日本车企早在协议签署前就认怂,本田宣布投资70亿美元在俄亥俄建厂,丰田则把最新固态电池研发中心设在了密歇根。
对比1985年《广场协议》,美国这次的手段更赤裸。当年美国逼日元升值至少还披着“纠正贸易失衡”的外衣,如今直接明码标价要抽干日本资本。55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得10%,其中大半要投入美军工和基建项目。
更阴险的是,美国要求日元配合美元政策“有序升值”。这就是在为日本通胀埋雷,过去十年日本靠量化宽松压住物价,但若被迫升值,进口商品涨价将直接点燃民众怒火。
![]()
这份美日协议的杀伤力当然不仅针对日本,中国也在射程之内,接下来日本将减少从华进口汽车零部件、加强半导体管制会造成供应链压力,但危机中也有转机,日企可能会为抵消对美投资成本,秘密扩大在中国基础零部件采购,以及加大采购中国东北大米,应对美国农产品冲击。
现在石破茂或许能靠党内妥协暂时保住位置,但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这份协议中埋着三颗暗雷:
其一是日元升值触发输入型通胀,日本央行被迫加息的话,政府天量债务利息将吞噬财政。
其二是汽车业外迁导致本土产业空心化,爱知县、静冈县等制造业重镇可能爆发失业潮
其三是5500亿美元抽血后,日本还有多少余力高科技投资?东芝半导体卖身贝恩资本、软银抛售阿里股份套现的戏码,恐怕会愈演愈烈。
在特朗普的“商业逻辑”里,妥协不会换来尊重,只会招致更凶狠的撕咬。而对于每一个追求真正独立的经济体来说,唯有手握核心筹码、敢于正面博弈,才可能避免成为下一块被分食的肥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