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俄罗斯帝国自此覆灭。但是,沙俄覆灭前夕,实际上依旧拥有400万常备军。
而且,当时沙俄在一战中,也不是完全处于劣势。他们虽然打不过德国,丢了波兰东部和立陶宛等地,但在对付奥匈帝国的时候,沙俄却展现出了自身的优越性。
当时沙俄还占据着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诸如加利西亚与西乌克兰地区、喀尔巴阡山脉东北麓。而且,沙俄在战场上,对奥匈帝国是有绝对优势的。
手握400万兵力,本土并未被攻破,还占据着对方大片领土。乍一看,这绝对是形势一片大好的表现。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沙俄还是崩盘了呢?
![]()
兵力投入过多,国内生产陷入停滞
沙俄在1917年号称还有600多万部队,其实这也只是账面上的数据,实际上兵力也就在300万到400万之间。
此前沙俄已经投入了1100多万军队,这个数据简直太夸张了。所以很多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可能是一种高级黑,这根本不是在夸他们会打仗,而是在讽刺他们不善战却总是爱惹事。哪怕取胜,也是用人头堆起来的战果。
要知道1914年沙俄参与一战之前,常备军只有142万左右。这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数据,毕竟国家要运转,大部分人都需要参与劳动和生产,军队是用来保家卫国的,但不能影响生产。
但是战争爆发以后,沙俄立刻扩充兵力达到了600万之多。此后,沙俄累计动员了19次,累计兵力超过了1580万之多。
1914年沙俄的总人口在1.65亿左右。也就是说,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都被抽调到了战场上。这是什么概念?
![]()
正常的军民比例,大概是几百个人里面选一个,比如说我国现在差不多是700个人里面有1个当兵的。美国比例高一些,差不多140个人里面有1个当兵的。
俄罗斯在俄乌战争前大约是110个人里面有1个当兵的,但是伴随着战争的升级,目前大约是73个人里面有1个当兵的,这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当然了,最高的还得是3个金太阳照耀的地方,目前约21个人里面,就有1个是当兵的。
除了当兵的以外,剩下的人口,除了老幼病残外,大多数是要投入到生产建设当中去的。所以说,投入到生产中的人口少了,经济自然就差,反之亦然。
由于大量青壮年被送上了战场,后方的生产根本跟不上。这导致沙俄内部物价疯涨,仅仅3年,物价上涨至少5倍。涨价也就算了,关键是物资出现了严重短缺,有钱也未必买得到粮食、衣服、燃料等生活必需品。
![]()
对德作战伤亡过大,丧失信心
沙俄对奥匈帝国,的确是占据很大优势的。但是在对付德国的时候,几乎就是狼狈不堪的状态。40万俄军在对付20万德军时,被打得连滚带爬。
- 1914年的坦能堡战役中,俄军损失超过了27万人,德军只损失了2万人。
- 1915年5月到10月的夏季战役中,沙俄连续丢失波兰东部、立陶宛等大片领土,其中伤亡超过140万人,被俘虏的也有100万人之多。
- 1916年,俄军发动了布鲁西洛夫攻势,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后期再次遭到德军反击,损失兵力超过50万之多。
整个一战打下来,俄军在战场上单阵亡人数,就已经超过了300万之多。是英法德三国阵亡人数的总和。受伤的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光逃兵,就超过了100万人。甚至还有前线部队,反戈一击,帮着德国人对付沙俄的。
尼古拉二世在这场大战中的统帅能力,很快便受到了贵族阶层们的质疑。沙俄相当于是一个股份制的公司,沙皇是董事长,贵族们则是董事局成员。
因此,沙俄向来都是能者居之的国家,你的能力差劲到这个地步,光靠血统,是很难继续维持统治的。尽管人民都是沙皇、贵族手里的资源,但资源也不是这么挥霍的,毕竟这也事关贵族们的利益。
因此,都不需要列宁动手,贵族们自己都想把沙皇给换了,让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来指挥大局。
![]()
经济崩溃
一切战争的根基,都是经济。因为你调动任何一个人,制造或者购买任何一样武器,都需要票子。哪怕你再有权威和地位,也没办法让手下人不吃饭光干活吧?
战争之前,沙俄是欧洲主要的农业出口国,1913年沙俄粮食年产量达到8700万吨。但是战争爆发以后,大量人口被调到前线,沙俄的粮食产量锐减40%,甭说出口换外汇了,就连自己吃都不够。
农村人没饭吃,沙皇感受不到。但是城里人没饭吃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沙皇被推翻,正是因为1917年2月大雪封路,圣彼得堡的面包店无法得到城外的原材料,所以城里人因为买不到面包,开始集体抗议沙皇的统治,最终把沙皇给赶了下去。
沙俄在战前的军费开支,差不多每年15亿卢布左右。但是到了1917年,每年的军费开支已经超过了145亿卢布。这几年战争军费总开支超过了510亿卢布。
大量人员被送到了战场上,他们无法为沙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那么这些钱要从哪里变出来呢?
当然是超发货币解决燃眉之急。货币超发带来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而且通胀率还达到了数百倍,沙皇是可以靠这么办把账给平了,但物价疯涨的后果,却是沙俄经济面临崩盘的局面。
同样的工资,今天能买一块面包,明天就只能买半块了,后天只能买面包屑了,那谁还肯给你干活、为你打仗呢?
![]()
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早在1862年,沙俄就已经在搞农奴制改革了。但是改来改去,沙皇和贵族们依旧是舍不得这块大蛋糕。
那时候90%以上的俄国人,都是农奴。也就是说,这些人,是那10%的俄国人的私产。虽然农奴制改革后,给了他们自由,但却换了一种方式在剥削他们。
到一战的时候,占总人口1.5%的贵族阶级,居然掌握着全国70%以上的土地。大部分没有土地的农民,不仅要想办法活下来,还要承担赋税和徭役。
改革催生出的300万工人,同样也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他们不仅需要干最苦最累的活,而且还要忍受脏乱差的劳动环境。
可以这么说,1917年的沙俄底层人士,已经对沙皇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就差临门一脚了,结果列宁给他们送来了这一脚。
除了阶级矛盾外,其实民族矛盾也很尖锐。当时沙俄的10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占据整个沙俄总人口的45%左右。
但是,这些民族,除了在战争期间,被沙俄不断送上前线外,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其实这就是一种殖民统治。所以这些少数民族,也成了推翻沙俄的主要力量。后来列宁宣布尊重民族自决的时候,其实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后来大帝指责列宁,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俄国的分裂。但大帝似乎没有考虑过沙俄崩盘的原因之一就是少数民族的反抗,如果列宁不尊重民族自决,不允许波罗的海三国、波兰、芬兰这些国家分出去,不允许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些民族建立独立的加盟国,苏联还会诞生吗?俄国内战还能打赢吗?光顾着既要又要,现实条件允许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