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博主发布视频称,流浪猫被不法分子强行捕获后沦为“移动血库”,血液被有偿卖给血库,最终流入宠物医疗市场。而这并非个例,寄养在宠物医院的宠物、即将执行安乐死的动物,都可能被悄悄列入“采血名单”,被抽取远超安全阈值的血液。在业内,有人称该类猫为“血猫”,其生存状况引起外界关注。
生命无分贵贱,善待动物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尺。流浪猫作为城市生态中的弱势存在,本应得到基本的人文关怀,却在利益驱使下成了不法从业者的“摇钱树”。数十元即可收购的流浪猫,血液经过层层转卖,每袋以八百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售出,一只猫的生命被榨取的价值可达两千多元。更有甚者,为了增加采血量,一些人竟采用倒吊、摇晃等极端手段,直至榨干最后一滴血,再将奄奄一息或已经死亡的猫咪像垃圾般丢弃。科学研究显示,猫咪安全献血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0毫升,且献血间隔不少于6周,但“血猫”的抽血量往往是安全值的3到5倍,如此行径无异于残忍虐杀。
比暴行更令人忧心的,是血液背后的巨大安全隐患与维权困境。流浪猫健康状况不明,极易携带血液寄生虫、猫瘟等传染病原体,未经检疫的“黑血”不仅可能导致急需输血的宠物染病身亡,更暗藏公共卫生风险。广州维特欣宠物医院曾因违规售卖未经检疫的动物血液被罚,却仅需缴纳货值30%的罚款,微薄的违法成本与高额利润相比相形见绌,难以遏制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而前员工爆料此类乱象后,反而遭到宠物医院起诉,虽最终法院驳回了医院的诉讼请求,认可了爆料行为的监督意义,也侧面反映出行业乱象整治的艰难。
乱象滋生的核心,是制度空白与监管缺位的叠加。我国尚未针对宠物输血制定专门性法规,采血、用血缺乏统一规范,广州等一线城市尚无正规动物血库,临床需求缺口为 “黑血” 流通提供可乘之机;非法采血行为隐蔽,跨环节利益链条复杂,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让违法行为长期游离于制度之外。
行业自律已率先发力,广州市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倡议拒绝来源不明血液,但仅靠自我纠偏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全链条刚性规范。采血环节需明确健康标准、疫苗要求与安全采血量,严禁从流浪动物或未经主人同意的宠物身上采血;流通环节要实现全程溯源,留存检疫证明与交易记录;诊疗环节需严格配血检测,拒绝违规血液制品。目前多家正规宠物医院推行 “自行配血” 模式,优先选择健康家养宠物献血,为行业提供了安全范本。
破解深层问题,需制度补位与社会共治协同发力。立法层面,应加快完善宠物医疗法律法规,填补输血领域空白,明确非法采血、售血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情节严重者可纳入刑责,形成震慑。监管层面,需建立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常态化巡查,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与业内人士参与监督,让非法行为无所遁形。行业层面,应在政府引导下加快正规宠物血库建设,通过企业参与、公益支持等方式,构建合法合规的用血供应体系,从根本上满足临床需求。宠物主人也需提升防范意识,选择正规机构诊疗,拒绝来源不明血液制品,同时参与动物保护,抵制 “血猫” 乱象。
宠物医疗不是小众问题,关乎一个社会如何理解生命、管理市场以及落实监管的能力。期待伴随制度的完善与观念的进步,法律阳光照进宠物输血的灰色地带,让生命救援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让每个生灵都被温柔以待。(文/孔德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