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不明白:德国外长访华被拒,中国为什么突然给我们一巴掌?德国到底哪做错了?
“瓦德富尔的访华之行失惊无神就被取消了,这与其说是德国外交政策的灾难,倒不如说是中国向发出我们发出的一个信号:逆来顺受的日子,北京已经过够了。现在的中国,对待德国要比以前压力得多,但是很多德国人还没有意识到,中国这一巴掌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
一场被取消的访问
瓦德富尔的访华计划承载着德国新政府的外交期待。作为新官上任后的首次访华,此次行程被柏林视为修复对华沟通渠道、稳定经贸合作的重要契机。德国外交部此前已公布相关行程安排,国内企业界也期待通过高层互动缓解双边关系的不确定性。然而,临近出发前的突然取消,让德国外交部门陷入被动,也让习惯了 “政经分离” 模式的德国社会感到错愕。
德媒的反应呈现出复杂情绪。《世界报》将事件定性为 “中国对德国的外交警告”,不少评论文章质疑中国的 “突然性”,却鲜少提及德国自身政策的矛盾性。德国民众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显示,多数人对中德关系的变化感到陌生,仍停留在默克尔时代双边紧密合作的认知中。
![]()
这种茫然背后,是德国对中国外交逻辑转变的后知后觉 —— 过去基于发展需要的克制,被误读为永久性的妥协,而中国划出的核心利益红线,并未得到柏林足够重视。
事实上,取消访华并非毫无征兆。此前数月,德国在涉台、涉疆等问题上的表态多次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瓦德富尔本人也发表过涉及中国内政的不当言论。外交访问的成行需要双方共识作为基础,当一方持续忽视另一方的核心关切,沟通的前提便已不复存在。这场插曲的本质,是中国对等外交原则的直接体现,而非所谓的 “突然发难”。
![]()
“政经分离” 的失效与利益诉求的冲突
德国长期奉行的 “政经分离” 实用主义政策,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逐渐失效。自默克尔时代以来,德国一方面在经济上深度依赖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却时常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形成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的双重依附。这种 “既要又要” 的逻辑,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早已难以为继。
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 1972 年建交以来,中德贸易额持续增长,2023 年中国仍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大众、宝马等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其全球营收的三分之一以上,巴斯夫在广东投资数十亿欧元建设的化工厂,成为德国企业对华投资的标杆项目。
![]()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也不断深化,2024 年投资项目达 199 个,位列全球第三,重点布局可再生能源与电池领域,为德国经济注入新活力。
但在政治层面,德国的对华姿态却日趋摇摆。新政府上台后,多次在涉台问题上发表模糊言论,呼应美国的 “印太战略”,在涉疆、涉藏等内政问题上指责中国,违背了双边合作的政治基础。德国还参与欧盟对华反补贴调查,推动供应链 “去中国化”,试图在经济合作中设置政治门槛。
![]()
这种矛盾的政策导向,让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德关系的基础 —— 合作不能以牺牲一方核心利益为代价,对等尊重是双边关系存续的前提。
德国将中国的克制误读为软弱,忽视了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早已摒弃 “韬光养晦” 的外交姿态,对等反制成为维护利益的重要手段。德国却仍在按照旧的外交逻辑行事,既想继续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不愿尊重中国的战略关切,这种错位最终导致了外交沟通的受阻。
![]()
关键资源依赖下的博弈困境
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为德国的产业安全敲响了警钟,也暴露了德国对华依赖的深层软肋。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在稀土、锂、钴等战略性矿产上的对华依赖度极高,其中金属钪和钇的进口占比超过 94%,稀土磁体等核心部件更是高度依赖中国供应。
稀土对德国工业的影响深入骨髓。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高端机械等德国优势产业,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的支撑。德国车企生产的电动车,其电机中的稀土磁体直接决定动力性能与续航里程,若失去中国供应,生产线可能在几周内陷入停滞。
![]()
2025 年中国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后,德国汽车行业立刻陷入恐慌,大众汽车紧急与中国企业沟通,最终获得专项出口许可才缓解危机,这一事件让德国企业界深刻体会到供应链的脆弱性。
尽管德国喊出 “去依赖” 的口号,但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瑞典等欧洲国家虽有稀土矿藏,但开采与加工技术仍依赖中国,且产能有限,无法满足德国工业的庞大需求。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报告显示,要实现关键矿产的自主供应,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的时间与巨额投资。这种结构性依赖,让德国在对华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
![]()
相比之下,欧盟对中国的反制措施则显得力不从心。欧盟发起的对华反补贴调查流程漫长、效果有限,如同 “慢刀割肉”,而中国的出口管制则立竿见影,直接触及德国产业的核心利益。这种不对称的博弈格局,让德国政府陷入两难:强硬对抗可能导致产业受损,务实合作又面临美国的压力与国内政治的阻力。
德国政府的内部撕裂与路径迷茫
德国对华政策的混乱,根源在于政府内部的战略分歧。总理府主张维持对话沟通,避免双边关系恶化;外交部则倾向于展示强硬姿态,配合欧盟的对华战略;经济部则忧心忡忡,担心失去中国市场与关键资源供应。这种 “三头马车” 各奔东西的局面,导致德国对华政策缺乏连贯性与执行力。
![]()
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外交与经济层面的分裂。当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被拒之门外时,德国车企高管却在京沪等地受到热烈欢迎,大众汽车宣布未来三年在中国推出 30 款新能源车,宝马则加大在华研发中心的投入。30 多家德国上市公司联名给政府写信,要求放弃对抗姿态,维持对华务实合作,企业界的清醒与政客的摇摆形成鲜明对比。
德国企业界的诉求并非没有道理。中国不仅是德国的重要市场,更是技术合作的关键伙伴。中国在电池技术、机器人、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德国的制造业优势形成互补。若因政治因素中断合作,德国企业将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优势,被其他国家的企业赶超。
![]()
这种内部撕裂让德国难以找到对华政策的平衡点。它既无法回到默克尔时代的务实路线,彻底修复对华关系;又不敢完全倒向美国,实行全面遏华政策。在美国的压力与中国的反制之间,德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对华政策始终在摇摆中调整,难以形成稳定的战略预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