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11月的北京寒意渐浓,德国财长与央行行长的访华行程却被外界热炒成“中德关系破冰之旅”。可谁都没料到,临行前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先给中方来了记“下马威”——对着美媒公开放话,宣称若中欧贸易关系持续恶化,欧盟得好好琢磨怎么“报复中国”,末了还摆出教师爷姿态补充,这是为了让中国“认清自身地位”。
这番话听得人啼笑皆非。前脚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刚因窜访台海议题、渲染“中国威胁论”,把原本板上钉钉的访华行程搞黄,被中方用“相互尊重是前提”怼得只能打越洋电话求机会;后脚纳格尔就踩着前辈的“坑”往前冲,仿佛忘了瓦德富尔当初连中方高层都见不到的尴尬。德国政府这波“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操作,着实把“既要又要”的矛盾演到了极致。
![]()
纳格尔敢如此嚣张,大概是没看清桌上的经贸账本。德国联邦统计局刚出炉的数据显示,2025年1到8月,中国重新反超美国,再度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不是偶然——德国三大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年营收加起来超过千亿欧元,比整个东南亚市场的总和还多;中国供应的稀土,占德国制造业需求的72%,是美国给的三倍还不止。更别提安世半导体事件揭开的真相:德国汽车芯片80%的封装测试依赖中国产业链,一旦断供,奔驰、宝马的生产线就得停摆。
嘴上喊着“报复”,身体却很诚实。德国政府一边让纳格尔放狠话,一边急着把财长和央行行长打包派来中国,说白了就是怕经贸合作真生变。这种分裂背后,是德国对华政策的深层病灶:受国内右翼势力施压和美国政治裹挟,部分政客要靠反华言论刷存在感;可德国经济的命门攥在中国手里,又不敢真把关系搞僵。就像北京外国语大学崔洪建教授说的,他们连正式访问都没做,就先入为主给中国下定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早把默克尔时期攒下的互信耗得差不多了。
![]()
最讽刺的是纳格尔口中的“报复”,在现实里根本站不住脚。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本就一盘散沙,法国忙着和中国谈航空合作,西班牙盼着扩大农产品出口,真要“报复”,最先扛不住的就是德国自己。荷兰已经演过一次前车之鉴:跟着美国搞半导体限制,结果中国反制措施一出,荷兰ASML公司季度营收暴跌30%,最后还是得派CEO上门求缓和。德国要是重蹈覆辙,受损的恐怕不只是车企,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都会被拖累。
中国从来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王毅外长在与瓦德富尔通话时说得很清楚,中德关系的底线是相互尊重,反对“麦克风外交”和无端指责。这绝非空话——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已经落地,芯片制造材料的供应也能精准调控。德国想要的“降低风险”,中国完全可以帮它“实现”,但代价得由德国企业承担。
纳格尔这趟访华,本是修复关系的机会。可要是带着“报复”的挑衅姿态来,抱着政治碰瓷的心态施压,结果只会和瓦德富尔一样无功而返。中国对德国的期待很简单:拿出全面系统的对华战略,而不是盯着个别议题反复横跳;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别再在台海问题上指手画脚。
![]()
说到底,中德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的妥协。德国要是真把中国当伙伴,就该让纳格尔收起“教师爷”做派,带着诚意来谈;要是执意跟着美国搞对抗,那中国的供应链反制措施,会让它彻底明白什么叫“认清地位”。毕竟,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光环,在实打实的产业链优势面前,从来都不好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