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包美美
四年前,我怀着美好的憧憬与忐忑的心情踏入了航空工业陕飞,开始人生崭新的航程。起初,对蓝天的憧憬仅是源于浪漫的幻想,然而,当我真正步入工作岗位,我才深刻领悟到,这份浪漫背后,是极致严谨的态度和对安全永不妥协的执着与坚守。
初次踏入宽敞的飞机总装厂房,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复合材料的气息,步入飞机舱内,头顶盘旋着错综复杂的管线,支架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成品盒子。师傅告诉我说:“电气系统是飞机最基本却又极为复杂的神经系统,工作期间必须保持百分百的专注。”那时的我面对新工作的挑战,并未感到畏惧,眼中反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电气专业的工作中,接线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线工作听起来简单轻松,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远非如此。我的第一个接线盒,从接线、整理到绑扎完成,耗时整整四天。由于“上手”速度慢,我常常在下班后主动加班,依靠“蘑菇灯”的微光,确保每一根线路都准确无误地连接在正确的位置上。经过两三架飞机的磨炼,接线盒的工期逐渐缩短到了现在的一天。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也让我的胳膊酸痛得难以抬起,双手因绑扎而磨破皮,长出了硬茧。
入职五个月后,我产生了畏难情绪,一度萌生离职念头,但在家人和同事的鼓励下改变了想法,坚持了下来。后来我惊喜地发现,曾经困扰我的颈椎病竟然因长时间抬头接线而消失了。不仅如此,我的手劲变大了,身体也变得更加强壮,不易感冒了。慢慢地,我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三年后,我通过了选拔考试,成为一名设备管理技术员。身份的转变带来了视野的开阔。我并未丢弃安装工的“手感”,反而将其转化为技术管理中的独特优势。带着笔记本,回到熟悉的单元休息室,我向老师傅们请教,倾听他们在操作设备中遇到的每一个不便,记录下那些图纸上永远不会标注的、“感觉不对”的细微瞬间。我成了连接一线与设备管理的“翻译官”和“桥梁”。近一年的设备管理工作中,我对设备的“健康”产生了更深的探索欲望,不再仅仅满足于“诊断”,更渴望从系统层面进行“预防”,并且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我期望在小组的推动下,设备管理不仅更科学,还更有“温度”。
从飞机电气安装工到设备管理技术员,我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次职场的跳跃。在错综复杂的线路丛林中,秉持着工匠的专注与坚韧;在设备管理的广阔天地中,探索着技术的智慧与创新。
真正的卓越,既在于精益求精的专注,也在于规划未来的远见。手握螺刀,心怀蓝图,我会努力成为新时代技术工人的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