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恢复期,多数人会关注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明显症状,却容易忽视吞咽困难和认知下降这两种“隐形”后遗症。实际上,这两种表现不仅发生率高,还会直接影响患者营养摄入、生活安全及康复质量,其背后均与特定脑组织损伤密切相关,需科学认识并针对性干预。
先看吞咽困难,这是中风后发生率达30%-60%的常见后遗症,核心成因是吞咽中枢及相关神经通路受损。人体吞咽动作需脑干“吞咽中枢”调控舌头、咽喉肌、食管括约肌等多个部位协同完成——食物在口腔咀嚼成食团后,咽喉肌收缩关闭气道、推动食团入食管,这一过程需神经信号精准传递。若中风损伤脑干吞咽中枢(如脑桥、延髓区域),或破坏中枢与咽喉肌肉的神经连接,会导致吞咽动作协调性下降:可能是口腔无法顺利形成食团,也可能是咽喉肌关闭气道不及时,引发进食呛咳、食物残留口腔,严重时食物误入气管会导致误吸性肺炎,甚至窒息风险。临床中,吞咽困难常分为口腔期(咀嚼、食团形成障碍)、咽期(食团推送及气道保护障碍)和食管期(食团下行障碍),其中咽期障碍因易引发误吸,风险最高。
![]()
再看认知下降,中风后约4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认知问题,严重者1年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其根源是认知相关脑区缺血坏死。大脑额叶负责计划、执行功能,海马体主管记忆储存,颞叶参与语言理解与逻辑思维,这些区域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中风发作时,若这些区域因缺血或出血受损,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如忘事、找不到回家的路)、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完成简单家务)、执行功能减退(不会规划日常作息)等表现。此外,中风后脑部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损伤,而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会加速认知功能退化,形成“损伤-退化-更严重损伤”的循环。
需特别警惕这两种后遗症的“连锁风险”:吞咽困难导致的营养不良,会削弱身体修复能力,间接加重认知下降;认知障碍患者因理解能力差,可能无法配合吞咽训练,进一步提升误吸风险。此外,若吞咽困难患者出现持续呛咳、体重骤降,或认知下降伴随性格突变、意识模糊,可能提示脑损伤加重或合并其他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
科学应对是降低风险的关键。针对吞咽困难,首先要尽早评估,通过饮水试验、吞咽内镜检查明确障碍类型,初期选择糊状、半流质食物(如米糊、蛋羹),避免干硬、黏性食物;其次开展吞咽训练,如空咽训练、冰刺激咽喉部提升敏感性,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舌头运动、鼓腮等口腔肌肉训练。针对认知下降,可进行记忆力训练(如记单词、回忆日常事件)、注意力训练(如拼图、简单计算),同时借助日历、便签等工具辅助记忆;家人需多陪伴交流,帮助患者熟悉环境、强化认知刺激。
基础病管理同样重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能减少脑血管进一步损伤,为神经修复创造条件。此外,吞咽困难严重者需遵医嘱鼻饲营养,认知障碍患者需做好安全防护(如安装防走失装置、清除家中危险物品)。
吞咽困难与认知下降虽易被忽视,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训练和科学护理,多数患者的功能能得到改善。中风后需全面关注身体表现,切勿因症状“不明显”而延误干预,才能更好保障康复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