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民艺品牌,正逐步进入当代生活的消费场景。
![]()
撰文丨miaomiao
编辑丨锐裘
秋天的杭州天目里,空气里带着一点潮意。顺着台阶走到B1层,「席地而作On Land」的正式门店正热闹营业。木、陶、布、麻......由这些带着手感的材料制成的产品被放置在柔和的灯光下,空间简约干净,搭建得像一间工坊。
顾客进门后,会不自觉放慢脚步、触摸、观察,感受从手工艺品中传递出来的秩序。
与它相隔不远的「ASPIR雀亦」,从贵州走来,也在天目里开出了慢闪店。那些源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织物、器具等,依然保留着原始的色彩,触及日常中各方面的需求。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并不只是去了解手工艺,还能感受新的生活气息。
近年来,类似的画面在全国各地上演,民艺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像席地而作和雀亦这样的新一代民艺品牌,正逐步进入当代生活的消费场景,并分化出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类以复合空间为载体,将手艺融入生活场景与文化体验;另一类聚焦于某一工艺门类,深耕材料与技艺本身。
本期推送,RQ精选了7个根植于不同地域、散发不同特色的民艺品牌,一起看看吧。
复合型
复合型民艺品牌往往不急于强调手工与传统,它们更像是在当代城市中搭建一个缓慢、柔和的生活场。以空间为核心,通过策展、陈列、活动与零售传递秩序,重新组织人与手艺的关系。
1.木墨新造社区
以当代设计重述造物
![]()
初次走进木墨新造社区,往往会被一种“慢”所包裹。木与石的纹理裸露在外,阳光从窗边缓缓洒入,器具、茶席、灯具安静排列。整个空间的气息平稳,几乎能让人忘记时间的存在。
木墨新造隶属于2011年成立于温州的家具品牌MUMO木墨,如今已在杭州东信和创园、保利时光里、上海徐汇万科中心、武汉延庆里、莫干庾街落地5家门店。在木墨的世界里,器物不只是被购买的对象,而是一种生活节奏的体现:木勺的弧度、陶盏的釉面、织布的纹理,都是人与物之间细微的情感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木墨的造物观并不局限于空间内部。它以木墨新造社区的名义,持续在全国发起双手做工市集,汇聚具备陶瓷、织染、皮具、木工等手艺的来自各地的创作者。这些市集像一场流动的手艺节日,让散落在各处的手工艺人被重新看见,也让人们在城市园区、商业项目等空间内亲手触摸和感受“做”的过程。
![]()
新造社区的线下空间则承担了另一种功能——根植于手作与造物,为这些创作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展示与交流平台;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在当代重新理解手作之物的可能。从临时市集到常驻空间,木墨像是在搭建一个由手艺人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他们在这里相遇、交流、共创,也将传统技艺以新的方式嵌入城市生活。
从品牌的角度看,木墨的实践或许并不追求规模化的商业扩张,更像是一种持续的文化耕耘。它提醒人们,在被机器与算法包围的生活里,手工艺依然是一种关于质地、耐心与时间感的抵达。
>>阅读更多:家居品牌,为自己「新造」出路
2.自然造物·民艺商店
12年民艺深耕的复合空间实践
![]()
自然造物的故事始于2013年。那一年,他们开始走访乡村,调研传统手艺,记录上千位手艺人的生活与技艺,收集器物与故事;2020年,他们在杭州余杭区瓶窑老街内,落地首个三层民艺研究中心,构建了展览区、手工艺品陈列区、非遗体验空间的复合业态,实现从田野调查到公众空间实践的一次转折。
如今,这段旅程将延伸至上海,在EKA天物打造近3000㎡的民艺世界,以更开放的姿态呈现“民艺如何回到当下生活”。新空间将以礼物仓(将传统手艺转化为生活礼赠)、造物集(聚合民艺品牌、手作团队与独立工作室)、民艺展(以动态展售与联合策展呈现民艺)三大板块延展叙事。这也是品牌首次以完整业态呈现民艺生态。
![]()
![]()
自然造物将12年来积累的手艺人网络转化为一个开放的创作生态,每一位创作者都被视为共同发声的民艺实践者,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从竹编、刺绣到木雕、泥塑,共同探索民艺美学的消费场景和互动体验场景。
这一理念也在品牌的全国活动中被不断延展。他们于2024年开启了民艺货郎集计划,融入非遗体验和手工艺品,并登陆杭州国际工艺周等,把民间工艺转译为城市公共体验;也曾于多地举办国潮灯会与节日复兴展等,让传统节庆的手工技艺以新的形式重回当代公共空间。民艺不只是“技”,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一种文化方式。
3.席地而作On Land
把大地风物带进都市生活
![]()
去年10月,在杭州天目里的慢闪店里,许多人第一次认识了席地而作——一个致力于挖掘民艺与地方文化、连接手艺人与城市消费者的平台。那间用瓦楞纸搭起的“土墙小院”,成为项目B1层的一个安静角落,也让人重新感受到手工之物的质朴。
席地而作创立于2023年,以“把大地风物带进都市生活”为初衷,从田野调研出发,走访各地手艺人,搜集民间技艺与地方造物的故事。品牌希望用当代设计语言,让传统工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停留在展柜或非遗展演中。
![]()
![]()
两年间,席地而作已走过深圳万象天地、成都麓湖CPI、杭州天目里、深圳深业上城、上海蟠龙天地五个商业项目,建立起六大产品板块:大地餐食器物、传统织染包袋、自然疗愈礼物、地方纳福风物、牛羊毛手工家居、地方工艺首饰。合作对象既有民艺再造品牌,也有地方手艺人和工坊,视野国际化,他们共同完成的不只是产品开发,更是文化的再生。
品牌坚持“一店一策”的空间策略亮相了三家正式门店:深业上城是“小竹亭”,上海蟠龙天地是“瓦屋”,杭州天目里以“工坊”为灵感。每一间都源自民间建造的灵感,既延续地域智慧,也让空间回归生活本身。在这样的空间里,逛店不只是消费,还能拥有一场关于地域、时令与手艺的体验。
4.ASPIR雀亦
从山地走向江南的民艺美学
![]()
![]()
创立于贵州的ASPIR雀亦,是一家以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美学新零售品牌。受少数民族手工艺启发,雀亦围绕“生活、健康、可持续”展开设计与想象,注重生活品质,让功用与风格共存,做出适用于日常、可触可感的生活物件。
在产品开发上,雀亦持续与贵州当地的手工合作社、匠人群体共创,从扎染、编织、金工到香料制作,保持传统工艺的韧性与原真性。与此同时,品牌在设计中注入当代审美与使用逻辑,使织染包袋、香薰器具、家居摆件、首饰服装等产品既保留手工的质感,也能自然适配现代生活场景。那份山地文化的肌理,被转译为一种轻盈、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在经历阿云朵仓门店的闭店与调整后,雀亦目前在贵阳稳定运营2家门店,并走出西南迎来了新的落点——以慢闪形式进入杭州天目里开设「大地的织者」主题店,这也是品牌首次登陆江浙沪文化消费核心区。
![]()
![]()
门店延续了雀亦一贯的简朴风格:木架、布艺、老家具等构成简易的空间动线,陈列的挂件、帆布包、扇子与玩偶,价签上都标注着“贵州当地手工合作社”,让人清晰感知到物件背后的地域与人。这是雀亦对来源的尊重,也是一种延伸在零售场景里的文化表达。
5.探艺Letmego®风物商店
在“狭小空间”以民艺策展
![]()
![]()
在深圳南头古城的春景街上,一家店铺门头低调而温暖:手电筒造型的装置照亮门口、探路者般的品牌logo张贴在入口处,这是探艺Letmego®风物商店,自今年6月开业以来,便成为城市中民艺的一个小小实验场。
探艺Letmego®成立于2024年,由策划人与手艺传承人组成的民艺共同体。平台的初衷,是探索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可能性,推动“共创、共建、共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城市与乡土之间的桥梁,让手艺人与生活家在日常场景中产生连接。
风物商店是平台孵化出的实体空间,以“民艺为媒,城乡共生”为核心。店铺不只挖掘手工艺品中的奇趣产品,更通过策展方式呈现民艺生态:每季围绕特定地域、工艺或文化故事布局空间,通过互动、场景与主题选品,让城市消费者看到手工艺背后的生活与劳动。木质展板上的各类说明、桌面陈列的各类器物,每件作品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
![]()
顾客走进门店,可以感受到纺染、织绣、陶艺、木作等手工艺品的多样性与手工质地,理解生产者的思考方式与生活节奏。探艺Letmego®以这种方式,让民艺成为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事物,实现文化延续与日常应用的微妙平衡。
聚焦型
聚焦型民艺品牌更专注于某一技艺本身,深耕材料与手工过程。它们以单一工艺为切口,通过设计、展示和空间布置,将传统技艺的韧性与美感保留,同时让这些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实用和审美价值。
6.naze naze
专注搭建手工纺织与城市日常的联系
![]()
![]()
naze naze的品牌名称源自独龙语,意为“慢慢地织布”,其最初作为素然旗下可持续子品牌klee klee与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联合孵化的社会公益项目,旨在保护独龙族手工编织技艺,并提升女性劳动价值。
自2015年起,团队走入独龙江乡及多个仍保有传统纺织技艺的村落,与织女合作,将布料从手工纺织延伸为生活用品,赋予每一件作品明确用途。每块布料不仅承载地方文化与手艺,更承载织女的劳动节奏与日常生活。
![]()
2020年naze naze成立为织物工作室,2023年正式作为织物品牌面世。其每件产品都会标注对应织女的名字,线下活动与展览邀请织女面对面交流,通过影像和展览记录她们的生活状态与工作片段,呈现手工艺的故事和生命力。
线下层面,naze naze的布店于2025年7月在上海上生新所素然大楼的1楼开启试营业,店内织物样品、工具与成品交错陈列,保留手工的痕迹与原始感,可供顾客触摸感受织物纹理。其北京首店也将于11月在三里屯太古里开业,延续“以手工艺为载体连接人与人”的理念,让传统纺织在当代生活中扎根落地。
>>阅读更多:空间灵感:跟着素然的naze naze看云南织布
7.CHANGPHEL山赴
打造藏毯手工艺的文化载体
![]()
在高原的缓慢节奏中,CHANGPHEL山赴用手工织毯回应时间的价值。品牌诞生于2022年,名称源自藏语“藏北羊毛”,根植于跨喜马拉雅文化区域,延续藏北羊毛编织技艺,融合当代家居审美,创造高品质生活用品。
继2024年9月在拉萨开设展厅后,山赴又于今年8月在阿那亚·金山岭落地新展厅,将藏毯工艺、图案与现代生活场景融合,宛如一间山谷中的“织物博物馆”。
![]()
![]()
山赴坚持采用藏北羊毛,每条藏毯设计都兼具实用性与美学感,(以传统虎毯为例)制作需700小时,涵盖20多道工序:每一次穿杆打结、铜锅染色,都承载着高原生态与藏地生活的智慧。
除了展厅,品牌自创立以来就尝试与家居、画廊、酒店等多类品牌合作,近期还在成都万象城与藏香品牌边顶合作打造快闪店,让高原的工艺和文化在城市中得到丰富延展。在山赴的逻辑里,是以缓慢创造的方式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长,成为真正可触、可用、可被尊重的文化载体。
![]()
这些品牌展现的,不仅是手工艺的再现,更是多元生活方式的提案。它们从田野、乡土与手作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带入城市空间,让民艺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符号或节日里的展演,而是可以融入日常、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不仅在做商品,更在重塑人与物、人与文化、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让城市消费者在触摸一件手工器物时,也感受到时间、地域和匠人的思考;让传统技艺通过现代设计延伸其生命力,实现可持续的文化流动。
这正是民艺的新生意:不单纯追求商业价值,在市场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用当代的方式讲述手作故事,让传统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也让生活因传统文化的融入变得更加有质感、有温度。
民艺在城市中活着,也让现代生活在历史的脉络里落地生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