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辖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存在居民文化生活单调、就业途径有限、社区凝聚力不足等问题。吉泰街道电力社区进一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力求解放思想谋出路,组织开展以绒花手工制作培训推广为核心的创新实践。以绒花手工技艺为纽带,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凝聚邻里关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创业增收等方面作用。
![]()
![]()
一、主要做法
1.困境突围,创新思路谋发展。一是立足社区现状,锁定特色发展方向。吉泰街道电力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居民以中老年人、妇女儿童为主。社区缺乏特色产业,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面对这些问题,经多方调研和讨论,社区将目光投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绒花手工艺品。绒花制作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立体的国画,无声的诗歌”之美誉。在古代,绒花是宫廷贡品,深受皇室贵族喜爱。每到节庆之时,后宫妃嫔们会佩戴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的绒花头饰,以彰显身份与地位。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从选料、染色到造型,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也正因如此,绒花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二是发挥工艺优势,创新制作方式。绒花制作历史悠久,用扭扭棒代替蚕丝,降低了制作成本,让绒花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学习。三是实现多重效益,推动社区发展。将绒花手工制作引入社区,既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又能通过发展手工产业为辖区居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2.多方联动,扎实推进培训工作。为确保绒花手工制作培训顺利开展,街道和社区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整合内部资源,夯实培训基础。积极整合资源,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努力钻研制作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群力群策创造出品类繁多的绒花手工艺品并总结制作经验,为居民提供专业系统培训。二是拓展外部合作,扩大培训辐射。电力社区与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特教学校师生定期授课,增强学生们的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创新宣传模式,优化培训方法。为调动居民积极性,社区通过张贴宣传单、微信群宣传、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动员。培训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老师,详细讲解绒花的历史文化、制作原理和基本技巧,手把手指导居民进行实际操作。
3.积极推广,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一是深化校社合作,推进非遗融合教育。吉泰街道电力社区与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签约,共同推进“非遗进校园——绒花技艺传承与特殊教育融合计划”,在未来实现社区与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二是开展志愿服务,提升特殊群体技能。通过开展“扶残助学”“送教上门”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特殊儿童少年手工制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三是参与展会科普,弘扬非遗文化底蕴。积极参与绥化市春服(福)节活动,开展以“锦绣绒花绽千年风雅,匠心古韵绘盛世华章”为主题的绒花手工艺品艺术展活动。工作人员现场向居民科普非遗文化,讲解绒花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让居民们深入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
![]()
二、经验启示
1.解放思想是关键。辖区发展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模式,要敢于创新,善于发现和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2.整合资源是保障。社区要积极与各方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基层治理。
3.激发内生动力是核心。要充分调动辖区居民积极性,引导其真正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延伸思考
1.结合案例和实际工作,思考如何寻找相应销售渠道,进一步发挥非遗手工艺品带动经济发展作用,增进民生福祉?
2.结合案例和实际工作,思考如何通过建立绒花手工技艺传承人培养机制,系统培育专业制作人才和教学团队,确保绒花技艺在社区的长期传承与创新发展?
来源丨吉泰街道党工委
设计制作丨张国玉
责任编辑丨许来齐
北林发布
微信:beilinfabu
邮箱:blqwxb@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