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这些天,财经圈儿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央行恢复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
信息源头与前两天咱们探讨过的“研究支持个人修复信用”一样,来自于10月2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
原话咱们直接放在这里,大家可以自行查看。
![]()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时隔9个月之后,央行重启在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
消息一出,债市应声大涨,股市则在微妙的气氛中震荡。
这一刻,资本市场迅速形成两种声音:
一派欢呼加大力度开闸放水;
另一派则将其谨慎解读为“技术性调节”。
然而真相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在笔者看来,这次操作远非一次简单的流动性投放所能概括。
所谓“公开市场买卖国债”,说直白一些,就是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买入或卖出国债。
买入,往往意味着央行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可以理解为“轰油门”;
卖出,通常意味着从市场回收流动性,可以理解为“踩刹车”。
油门轰得多了,放水自然增多,反之同理。
通过以上方式,能够实现管理流动性、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协同财政政策、维护债市平稳运行等目标。
这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央行最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们过去的稿子也说过这个事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有关规定:央行不能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但可以从二级市场买卖国债。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能确保操作的独立性,又能避免直接的财政赤字货币化。
有朋友说:“买卖国债操作和降准较为相似…”
其实并不严谨!
降准着眼于一次性释放长期的、无成本资金,力道虽猛但空间相对有限;
而买卖国债更像是精准滴灌,可灵活调节规模与期限,收放更加自如,有点像咱们家里水龙头上装的那个精确调节装置。
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既然买卖国债操作这么好使,那为啥今年年初时突然暂停了这个操作呢?”
主要还是因为当时避险情绪与双降预期均在高涨,说大白话就是投资者普遍寻求安全与确定性,且普遍认为利率在年内还会继续走低;
利率中枢持续下行,国债市场持续火爆,而国债市场冷暖又与国债收益率(即无风险收益率)呈跷跷板关系——
也就是说,资金集中涌入国债市场必然推高债券价格,从而将国债收益率急速拉低。
当时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被压至1.6%的历史低点。
这种情况下,央行当然得踩一脚刹车!
如果大家都热衷于避险,那么放水管道淤堵的问题,很可能就没个头儿。
![]()
那么,央行在此刻按下买卖国债的“重启键”,到底都有哪些考量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短期影响、中期意图和长期目标三个层次来看待。
短期来看,有助于“股债再平衡”。
当前资本市场大伙儿有目共睹: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有点微妙——
一方面,随着市场信心持续回暖、资金迅速入场,大A迎来了一轮显著上涨。
另一方面,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4%的低位悄然上行至1.84%上下。
![]()
央行此刻重启国债买卖,可通过向债市注入明确的做多信号,压低国债收益率。
当无风险收益率显现出足够的吸引力时,有助于引导部分追求稳定回报的理性资金从过热、高波动的股市中撤出,有序回流至债市。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这一操作有助于促进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抑制行情过热,推动价值回归理性。
股债协调运转,有利于共同拉动宏观经济稳步向前,从而为其它治理目标创造前置条件。
中期意图,在于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打配合。
如果将视线放长,就会发现: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化债与刺激”的双重治理目标。
无论是用于化解地方债务的置换债券、特殊再融资债券还是特殊新增专项债券,抑或是还是未来可能加码前沿科技与民生福祉等领域其它债券,都需要一个强大而包容的债券市场来承接!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任由市场自行消化以上这老些债券,那么,如此庞大的供给很可能将债券价格压到很低的水平。
根据跷跷板原理,一旦上述局面形成,跑不了会大幅推高国债收益率,融资成本嗷一下子又上去了。
这个时候,央行角色的关键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它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操作,能够有效平抑对市场造成的流动性影响与价格波动。
看明白没?这实质上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次高级别协同。
通过维持债券市场的稳定与相对低利率环境,确保了国家队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从而高效地完成化债与刺激经济的双重任务。
长期目标,旨在为未来的降息预留空间。
在我们的利率体系中,LPR的下行,高度依赖于政策利率与整个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
前者譬如说MLF、七天期逆回购,后者最典型的就是10年期国债利率。
央行通过常态化、规模化的买入国债操作压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就意味着压低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定价锚。
当一个被压低的国债收益率成为新的市场共识时,央行后续下调政策性利率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如果在国债收益率处在高位时强行降息,银行利率与无风险利率利差胶着,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
从利率视角来看,也只有压低金融市场定价锚,才有可能为LPR的进一步下调腾挪空间。
我已经能猜出来那些房贷利率长年卡在“3”,想“2”却“2”不下来的老铁们是啥表情了。
掐指一算,眼下离阳历年还俩月…
![]()
好巧不巧,就在笔者在撰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太平洋对岸传来大消息——
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两点,美联储宣布:
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3.75%至4.00%之间,并决定自12月1日起结束缩表。
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12月再次降息并非板上钉钉。
回归我们自己的视角来看,内外息差收窄,相当于为我们进一步降息操作预留了外部空间。
宏大的政策叙事,终将如蒙蒙细雨般渗透进每一个微观个体的生活。
对于普通人而言,洞悉趋势的根本目的有且只有一个:一切顺势而为!
以下,咱们分门别类来讲。
如果此时,你正背负房贷——
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一下焦虑,耐心等待利率重新定价的机遇。
咱们在前文已经剖析,此操作的长期目标之一,包含为LPR进一步下行打开空间。
一旦继续降息的靴子落地,那么,绝大多数购房者将在下一个重定价日自动享受更低的利率。
此时,如果将家庭大量流动资金用于提前还贷,固然可以减少支付利息总额,但也可能削弱家庭的财务弹性甚至让渡其它资产配置的机遇。
各位朋友可以密切关注每月公布的LPR报价,紧盯政策动向。
与此同时,管理好手上的现金流与征信记录,确保市场出现更具吸引力的信贷产品时,自己手里还有较为充足的“弹药”。
如果你是投资者——
央行重启买卖国债操作意在压降收益率,这意味着现有债券,尤其是票面利率较高的那部分债券,价格有望迎来上涨。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因债市回暖导致资金阶段性流出股市,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波动。
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及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有望迎来低成本资金。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储户——
是时候要从心态上逐步告别“躺赢思维”了。
存款利率已经进入“1时代”,并大概率会成为今后的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守单一存款思维,固然是一种相对保守的做法,但也几乎必然要承受利率下行与通胀压力。
对于这部分朋友来说,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不妨优先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学习积累相关知识,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最理性的判断。
无论你是哪一类情况,未来有两件事终究是绕不过去的:
第一件事是拥抱“长期主义”:
无论是债券的票息收益,还是资本市场的成长价值,都需要时间来发酵。
第二件事是永远保留“流动性充裕”:
通俗来讲,既为家庭保留一份应急资金,也为未来的机遇保留一张底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