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商朝,面对雷霆暴雨、旱涝饥荒这种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这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在商人心中这种现象被他们称为“帝”,“帝”是天地间唯一的至高主宰,风雨雷电是他掌控的,五谷丰登是他恩赐的,战争胜负也是他裁决的,就连人的生老病死,也被视作 他意志的体现。
![]()
这就是甲骨文中的“帝”字,也是商朝人认为的最高神,在甲骨文占卜中 帝的出现频率很高,
比如占卜辞中说,“帝令雨” 帝是否命令降雨,“帝令雨足年”帝让雨水足以保证丰收?
这种对“帝”的笃信,是他们无力对抗未知,便将所有不确定性归结于“帝”的安排——相信有这样一位主宰,至少能让混沌世界显得有章可循,让面对灾难的恐惧多一分寄托。
![]()
更关键的是,商朝人的世界观认为 死了的人并没有离开,而是生者与逝者同在,历代商王死后,便会飞升上天,成为帝的辅臣化作神灵能直接与“帝”沟通。这些先祖神既能传递人间祈求,也能带回“帝”的旨意。于是,这种“帝 先祖 人间”的连接,让“帝”的存在更真切,既然“帝”掌管一切,先祖能传达帝意,遇事自然要通过占卜询问“帝”的意思。史记殷本纪中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自商汤立国起,占卜便如血脉贯穿王朝方方面面。从国家祭祀、军事征伐到农事播种、疾病疗愈,哪怕出行、狩猎等日常琐事,都要通过占卜询问神意。
占卜流程严谨神圣:取龟甲或者兽骨整治干净,由贞人凿钻、灼烧,甲骨受热裂开的纹路即为“兆”,被视作神灵回应。商王与贞人通过裂开的兆纹解读后,将问询与结果刻在甲骨上,形成今日所见的甲骨文。
![]()
第22代商王武丁时期,占卜的制度达到鼎盛。
上到王公贵族 下到黎民百姓 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占卜,殷墟中出土了商王武丁儿子 子 的占卜记录,“子今天要驾车,他会占卜问,这匹马我应该套左边还是右边,子今天去打猎,他会占卜问,我应该带两把弓 还是三把弓,
子今天得上课 他会占卜问 我这次病的重吗?我还能去上学吗?
占卜的甲骨还要送去给老师 当做请假条。
![]()
对商王武丁而言,占卜背后彰显的则是统治者的权谋。如武丁征伐宙部落时,将占卜的兆解读为“等到下一个甲子日”。这一句等到下一个甲子日,实则是等翻山越岭的战车到达战场,这也是开战的最佳时机。其实他的战略早已在心中部署完了,商王利用占卜与政治权力的深度融合,构成商朝独特治理逻辑。商王垄断占卜解读权,将个人意志转化为“先祖之意”,使臣民在“顺天应祖”名义下无条件服从。
这种“借神权固王权”的智慧,让商王既为政治领袖,又扮“天人中介”角色,那些斑驳的甲骨文,既是先民对神的叩问记录,更是穿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的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