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能在靖难之役里打败朱允炆、坐上明朝皇位,背后藏着个穿袈裟的关键人物,姚广孝。
这人被叫做“黑衣宰相”,一边当着和尚念着经,一边帮朱棣出谋划策杀了不少人;等朱棣真当了皇帝,他又死活不肯要官要地;到了快咽气的时候,还专门求朱棣放了个跟自己对着干的死敌。
![]()
姚广孝这辈子的操作,真让人搞不清他到底图什么,按说姚广孝不该走这条路,他生在当地有名的医学世家,家里长辈早就盼着他继承衣钵,将来当个能治病救人的大夫。
可姚广孝偏不,硬是把家里的担子推给了哥哥,自己在14岁那年剃了头当和尚,法号道衍。
本来想他当和尚就是潜心修佛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进了佛门,却没把心思放在念经上。
姚广孝先是学了天台宗、密教,后来又改信禅宗,转头还拜了道士应真为师学阴阳术,甚至经常找宋濂、高启这些儒学大家聊天论道。
![]()
宋濂可是明初“开国文臣之首”,能跟这种人搭上话,姚广孝的眼界早就超出一般僧人了。
如此看来,他学儒释道三家的东西,根本不是为了修行,更像是在攒“本事”,把这些学问当工具,等着将来派上用场,真正点破姚广孝心思的,是个叫袁珙的相士。
早年他在嵩山寺遇到袁珙,对方盯着他看了半天说:“你眼眶是三角形,长得像病虎,骨子里好杀人,跟当年的刘秉忠一个样。”
刘秉忠是谁?那是元朝的开国功臣,早年也是和尚,后来帮忽必烈灭了南宋、建了元大都,还俗后当了宰相。
![]()
换作一般僧人,被说“好杀人”肯定要生气,姚广孝却反倒高兴,把刘秉忠当成了榜样,很显然,他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出家人”,心里装的全是“辅佐明主、建功立业”的念头。
洪武十五年,高皇后去世,朱元璋要选高僧给各地亲王诵经祈福,就是这次机会,姚广孝经人举荐认识了燕王朱棣,两人一聊就投缘,姚广孝后来干脆跟着朱棣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当主持。
但他跟朱棣走近,可不是为了念经,有次他私下跟朱棣说:“要是能让我跟着您,我保准能给您戴上个‘白帽’。”“王”字加个“白”就是“皇”,这话明摆着是劝朱棣夺位。
![]()
朱棣要是没野心,当场就能治他个谋逆罪,可朱棣没反对,反而把他当成了心腹,这俩人,算是从一开始就摸清了彼此的心思。
朱允炆登基后,很快就开始削藩,周王、湘王这些亲王要么被废,要么被逼死,眼看就要轮到朱棣,姚广孝赶紧劝他起兵。
朱棣当时还犹豫,说“现在民心都向着朝廷,咱们怎么打?”姚广孝没跟他扯民心,只说“我只知道天意如此”。
![]()
这话听着玄乎,却给了朱棣底气,说白了,他是在帮朱棣找个“起兵的理由”,也帮朱棣压下了心里的顾虑,接下来的准备工作,姚广孝做得很隐蔽。
他在燕王府里帮朱棣操练士兵、打造兵器,怕外面听见动静,还专门在院子里养了一群鸡鸭鹅,用家禽的叫声盖住锻造兵器的声音。
与此同时,朱允炆派去监视朱棣的亲信张信,要么因为“燕王府有王气”,要么因为跟朱棣是旧识,居然偷偷给朱棣报信;另一个被派去北平的官员陈瑛,还收了朱棣的贿赂。
这些事看着零散,其实都是姚广孝和朱棣在暗中布局,他们早就把北平的官场搅成了浑水,就等合适的时机动手。
![]()
起兵那天,朱棣正跟八百勇士演讲打气,突然刮起大风,屋顶的瓦片掉下来碎了一地,士兵们都慌了,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姚广孝赶紧站出来说:“这哪是不祥?飞龙在天的时候,肯定会有风有雨,这说明您是真龙天子啊!瓦片碎了,是要换金屋顶了!”这话一出口,士兵们的军心立马稳了。
姚广孝这招真够厉害的,他太懂怎么利用人心,把坏兆头说成好兆头,要是没他这几句话,朱棣的兵可能当场就乱了。
战争打了三年,朱棣虽然能打胜仗,却总是占了城池又守不住,长期控制的也就北平、永平、保定三座城。
![]()
这时候姚广孝又出了个关键主意:别再攻城掠地了,直接打南京!他跟朱棣说:“这场仗说到底是你们朱家叔侄争皇位,跟老百姓、跟官员没关系。只要打下南京,官员们自然会投降,大事就成了。”朱棣听了他的话,带着兵避开强敌,一路往南京打。
最后,李景隆、谷王朱橞直接开城门把朱棣迎了进去,朱允炆放火烧了皇宫,从此没了下落,朱棣能逆袭成功,姚广孝的这个战略,起了决定性作用。
可等朱棣当了皇帝,姚广孝又开始“反常”,朱棣要他还俗,还给他赐了“广孝”这个俗名,赏他府邸、美女,甚至封他为“太子少师”。
![]()
这些赏赐,换作别人早就谢恩了,姚广孝却全拒绝了,他还是住在庆寿寺,上朝的时候穿官服,退朝后就换回袈裟,连朱棣赏的钱帛,也都分给了宗族乡友。
本来想觉得他就是装清高,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可能是看清了“功高盖主”的风险,也可能是真的对这些功名利禄没兴趣,毕竟他要的,从来不是这些,而是“建功立业”的过程。
但姚广孝的心里,未必真的踏实。
他后来去看望姐姐,姐姐却因为他策划靖难之役杀了太多人,不肯见他,还说“您是贵人,来我们贫家做什么?”他去拜访发小王宾,王宾也闭门不见,只在屋里念叨“和尚错了,和尚错了”。
![]()
这些事对他的打击肯定不小,连最亲近的人都不认可他,他心里就算有成就感,也该掺着愧疚。
所以后来他才会劝朱棣少杀人,还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参与规划北京城,或许他是想通过这些事,弥补一点自己造下的杀孽,永乐十六年,84岁的姚广孝快不行了。
朱棣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心愿,谁都没料到,姚广孝只提了一个要求:“请陛下放过溥洽。”溥洽是朱允炆的主事僧,当年朱允炆失踪后,有人说溥洽帮朱允炆剃了头发藏了起来。
朱棣大怒,把溥洽关了17年,用尽酷刑也没问出朱允炆的下落。
![]()
姚广孝要救的,可是朱棣最恨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怕是他心里清楚,溥洽没罪,只是替朱允炆背了锅;也可能是他知道自己快死了,想做件“赎罪”的事,给这辈子的矛盾画个句号。
朱棣看在姚广孝帮自己夺位的功劳上,最终还是放了溥洽,溥洽出狱的时候,头发都长过了额头,他走到姚广孝的床前磕了个头,说“我的余生,是少师您给的”。
姚广孝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把他请进了成祖太庙,让他成了明代唯一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外姓人。
![]()
可到了嘉靖年间,嘉靖帝因为崇尚道教,觉得“一个和尚配享太庙不合适”,又把他移出了太庙,他这辈子,活着的时候矛盾,死后的名声也起起落落。
有人说他是“奸臣”,因为他帮朱棣谋逆,杀了太多人;也有人说他是“能臣”,因为他帮朱棣稳定了政权,还留下了《永乐大典》这样的文化遗产。
可姚广孝到底是个什么人?或许连他自己都未必说得清。
![]()
他当和尚却不守清规,帮人夺位却不贪功,造了杀孽又想赎罪,他的矛盾,其实是那个时代“士僧”的缩影:心里装着经世济民的抱负,却只能借着“和尚”的身份寻找机会;实现了抱负,又要面对良心的谴责。
不管怎么说,没有姚广孝,朱棣可能当不了皇帝,明朝的历史也会不一样。
![]()
而姚广孝这个“黑衣宰相”,也凭着他的矛盾和传奇,成了明史里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能让人琢磨:人这一辈子,到底该追求什么?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做过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