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张蓓
8月,午后的山城开化,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我冒着高温热浪,在开化县公安局大院门口的传达室,等候当天的《衢州日报》《衢州晚报》。
当皮肤晒得黝黑的衢报投递员,把报纸递到我手上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展开报纸,阅读当天版面,我采写的稿子《旧梦化云烟,雄心九霄外——开化籍“八佰壮士”杨根奎轶事》,就刊载在当天报纸上。
杨根奎,是开化县音坑乡杨家村人,自幼家境贫寒,1927年离家外出谋生投身军旅,后转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一营抗日名将谢晋元麾下,成为享誉世界的“八佰壮士”成员之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我把这篇稿子投给了衢报的祝春蕾编辑。小祝老师是一位对稿件非常认真负责的编辑,她在认真与我核实稿件中的相关信息和情况之后,将该稿作为“衢州抗战记忆”,刊出了。
最近几年,我在衢报上发表的有关开化人文、地情类的稿子,如《夏日未满,枇杷谢满盘》《壕岭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寻觅开化古城踪迹》《龙潭,只此青绿》《宋代名臣李光与开化》《古城不语,无言话沧桑》《芹江大桥的前世与今生》等,都是由小祝老师编辑的。史料的核实、照片的选择、标题的修改、文字的精炼,每一篇稿子刊出前,小祝老师都会提前联系我,提出对稿子的修改建议、指出稿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对配图照片提出想法等等,在每一次的沟通中,我都能有点滴的收获,而她都会把稿件中存疑的问题弄得明明白白、绝不含糊。这样严谨、细致的编稿态度,对我的帮助很大,是很有益处的。
今年初,久未联系的巫少飞老师联系上我,微信里发来一张图片,那是我采写的《秋桂月中藏影,冬梅雪里飘香——开化天香书院旧事》一文的定稿。巫少飞老师在微信上说:“传你看看,没啥问题的话,下周一日报要刊出了。”我一看,是一篇旧稿,一年前写好了传给报社编辑的,稿子没时效,也没有刊出。这会儿,冷不丁要刊出了,我发了一个表示疑问的表情给他。巫少飞老师说:“南孔圣地、儒风习习,这篇古代书院的稿子,跟衢报人文周刊主题还是蛮契合的。”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篇稿子。2015年,我采写了一篇有关开化县明代两位县令王家彦、但宗皋,先后对杨林镇云雾山山林竭力请命罢采保护的文史稿。也许是巫少飞编辑自己本身也是搞文史研究的吧,爱屋及乌,他对我的这篇稿子很重视,以三张云雾山风光图片、一张“禁采碑刻”和文字的形式,编发了一个整版《风雨云雾山——一座山与它背后的风云》,刊载在2015年7月13日的衢报人文周刊上。这是我第一次在机关党报《衢州日报》上刊出一个整版的稿子,版面多么珍贵,我忐忑不安地问巫少飞老师,出这么一个整版,是否合适?巫少飞老师在电话里回答我说:“这个稿子中有新史料、新发现,这很难得。古代开化云雾山山林开采与勘探保护,曾惊动朝廷、惊动大员,地方县令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几次上疏,为百姓请命,这对今天开化县倡导‘生态立县、保护环境’都是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我听了,大受鼓舞,这是衢报对我文史类稿件写作,一次巨大的鼓励和肯定。
再往前,衢报陈炜老师对我写作上的帮助也很大。陈炜老师是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编辑。早年我传给他的小散文,都很不起眼,但文章经他编辑后,总是能出彩。比如我曾写过一篇纪念中秋节老同学相聚的小散文,稿子很普通,可经他修改后,读着就有《佳节如诗》的意境。还有一篇稿子,是写家庭生活琐碎的。孩子的自行车不小心弄丢了,他心急如焚,我由此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电子表不翼而飞,心疼得很。后来,这篇稿子经陈炜老师修改后以《在失去中长大》为标题,刊出了。原来平凡的生活故事,也能打动人心。
斜阳西下,当晚风拂过屋前的银杏树,我每次阅读完衢报,阅读完自己刊发在报纸上的文字,掩卷而思,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报纸副刊所具有的最深沉的人文魅力。
往事如烟,打开记忆的闸门,每一篇稿子的刊出,都离不开衢报编辑的慧眼识珠和辛苦付出,为他人嫁衣忙,他们忙碌的身影,留在了我岁月的记忆里,弥足珍贵。
(作者系开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衢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志鉴专家库(方志类)专家。《衢州日报》忠实读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