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历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为何在提拔时总被视作“学历破格”?
近年来,各地在发布干部任前公示时,偶尔会出现“学历破格”的情况,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中专学历含金量很高,20世纪90年代前的中专生,相当于如今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
那么,中专学历的含金量真的如此之高吗?如果确实如此,又为何在干部提拔中被列为“学历破格”?
![]()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专学历的含金量问题。
从发展历程来看,中专教育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和转折四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专教育处于萌芽与发展的黄金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激增,报考中专的人数大幅上升,其地位与如今的专科院校相当。
根据当时的政策,中专生享受包分配、转户口、拥有干部身份等优厚待遇,对广大农村和城镇家庭的优秀学生极具吸引力。考上中专,意味着“跳出农门”,获得一份稳定的“铁饭碗”。
因此,报考人数激增。再加上当时大学(包括大专)招生规模非常有限,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得中专教育进入鼎盛时期,其学历的含金量也相应提高。
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逐步取消了毕业生包分配制度,中专生的就业优势逐渐减弱。
![]()
从1999年开始,普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大量原本可能报考中专的优秀生源流向了普通高中。中专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育”。
由此可见,所谓“中专学历含金量高”,并非源于学历本身,而是由于当时的招生与就业政策使其具备了进入体制的渠道。正如如今的公费师范生、医学生等,报考热度高,并非专业或学历本身价值高,而是政策赋予了其特殊的就业优势。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以“是否容易进入体制”来判断某一学历阶段的含金量,而应看清其背后的制度原因。
就此而言,网友所称“20世纪9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如今的硕士、博士”,其实并不完全站得住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中专学历干部在任职时为何属于“学历破格”。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厅局级以上干部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也就是说,从县处级提拔至副厅局级,或从副厅局级提拔至正厅局级,通常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如果未达到这一学历要求,即属于“学历破格”。
现实中,若一名干部的全日制学历仅为中专,那么他从县处级之后的每一次提拔,都将被视为学历破格。也就是说,从正处到副厅是破格,从副厅到正厅同样是破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所指的学历,是指“全日制学历”。“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不包括函授本科或在职硕士、博士学位。
非全日制学历在提拔时不作数,唯有全日制学历才被认可。
![]()
假设一名干部最初的全日制学历为中专,之后通过在职学习取得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位。那么,在他提拔为厅局级干部时,是否仍属于学历破格?
答案是:仍然属于。
因为工作后通过非全日制方式取得的学历,在干部任职资格审查中,仍以最初的全日制学历为准。
因此,即便他后来取得了博士学位,只要其第一学历为中专,在提拔至厅局级职务时,仍会被视为学历破格。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第一学历”在干部选拔中的重要性。
那么,你对这一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