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你是否留意过这样一种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隔壁家的年轻人动用父母毕生积蓄支付首付款,社交平台上立刻涌现大量“有追求”“成功扎根城市”的赞美之声。
而同一社区里另一位青年,因备战考试暂居家中,每月接受父母几千元生活补贴,却常遭邻里私下非议,被贴上“没出息”“靠父母养活”的标签。
![]()
同样是获得家庭经济扶持,为何社会舆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更值得深思的是,统计表明当前97%的年轻购房者需依赖父母资金支持,可“啃老”这一贬义词似乎专为资源匮乏的普通人所保留。
富家子弟继承多套房产被称为“家族延续”,普通人家子女与父母同住却被视为“赖着不走”。这种鲜明对比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逻辑?
事实上,“啃老”这个词自诞生起就带有对底层群体的歧视色彩,更像是针对普通家庭设计的一道道德枷锁。
![]()
日常生活中,工薪阶层的孩子回家吃饭,亲戚们便聚在一起议论:“这么大年纪还不独立,就知道吃家里”;而那些出身优渥的年轻人,在二十多岁接手千万资产、掌管企业时,网络评论却满是“少年英才”“继承家业”的钦佩之语。
同样是依托家庭背景发展,一边遭受“无能”指责,另一边收获“杰出”赞誉,这种赤裸的双重标准早已将所谓“啃老”的道德外衣彻底撕破。
![]()
深入观察便可发现,“啃老”并非普适的伦理评判,而是一种专门用来贬低普通家庭互助行为,同时美化富裕阶层资源代际转移的话语工具。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是否构成“啃老”,根本不取决于实际行为,只取决于钱包厚度。
![]()
例如,富人子女创业,父母直接注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公众普遍评价为“支持孩子事业”“眼光长远”;
而普通人刚毕业,希望专心准备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父母每月资助数千元维持基本开销,就会被冠以“寄生在家”“毫无志气”的名号。
同样是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扶持,仅因家庭财富差异,便遭遇天壤之别的舆论待遇。这显然不是道德判断,而是根深蒂固的贫富偏见。
![]()
居住状态的评判更是如此:富家孩子住在自家豪宅中,即便长期未就业,也会被形容为“陪伴双亲”“孝顺体贴”;
而普通青年住在城区老旧住宅里,哪怕每日奔波求职,仍会被说成“不愿独立”“能力不足”。
就连购房这件事也充满矛盾:当一个年轻人依靠父母拿出养老储蓄甚至举债凑齐首付时,人们称赞他“积极进取”“懂得奋斗”;
![]()
但如果他选择暂缓买房、留在家中节省开支逐步积累,则立刻被批评为“没本事”“只会啃老”。
反观一些富裕家庭的后代,直接继承父母名下的多套房产和商铺,公众反应却是“运气好”“人生赢家”,从无人提及“啃老”二字。
可见,“啃老”的帽子从来只戴在没有背景、缺乏资本的普通人头上。总有人拿“西方孩子十八岁就得自立”来批判国内现状,仿佛接受家庭援助就是落后的表现,但现实远非如此简单。
![]()
研究数据显示,近半数美国父母会持续向成年子女提供经济帮助,平均每月资助金额高达1474美元,足以覆盖多数年轻人的房租或日常消费。
像洛克菲勒家族这样的豪门,财富已传承六代,家族成员从小便持有企业股份;沃尔玛创始人的后人成年后即拥有巨额股权资产。
这些本质上同样是依赖家庭资源,却被包装为“家族治理”“财富传承”,从未被视为“啃老”。
![]()
更令人唏嘘的是部分中国家长的心态:生育时未曾征询孩子意愿,将其带到这个世界后,却在子女成年后反复计算投入成本——“我为你花了多少钱”“供你读书费了多少心血”。
一旦子女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未进入高薪行业、未能迅速置业,便会遭到责骂:“白养了”“没出息,还在啃老”。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现实:在房价飞涨、生活压力剧增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并非不愿独立,而是单凭工资收入,即使节衣缩食十几年,也无法负担一线城市的房屋首付。
![]()
那句“父母靠不住,一切靠自己”,表面上倡导自立,实则只是针对普通人的道德规训。没有人会对一位刚继承亿万资产的富二代说出这句话。
事实上,代际之间的相互扶持本就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形态,也是亲情联结的重要体现。在中国,60%至70%的婴幼儿由祖辈协助照看,才使得年轻父母能够安心投入职场。
超过六成的年轻人在购置首套房时,需要父母提供资金援助,形式包括协助支付首付或分担月供。
![]()
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弥补公共服务的缺失——托育体系不健全、房价严重脱离居民收入水平。然而,这些正当的家庭协作却被“啃老”的污名所掩盖,仿佛普通家庭的温情互助成了见不得人的羞耻之事。
进一步思考,这种双重标准的根源,在于我们无形中接受了由优势阶层主导的话语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富人利用家族资源铺路被称为“善于资源整合”“具备战略思维”,而普通人接受两千块生活费备考却被定义为“缺乏斗志”“依附他人”。
![]()
富家子女出国留学由父母全额出资,被称为“长远投资”;普通家庭父母帮忙缴纳学费却被说成“拖累全家”。真正的成熟,并非拒绝一切外援,而是能洞察这种话语操控的虚伪性,摆脱精神束缚。
对于大多数普通青年而言,完全不必因“啃老”一词而自我怀疑。暂居家中省下房租,是为了更快积累创业本金;接受父母资助备考,是为了争取更好的职业起点。
只要不是消极逃避、坐享其成,借助家庭力量就无可指摘,反而是一种理性规划,是在为未来积蓄动能。
![]()
毕竟,真正的独立不在于表面的“万事不求人”,而在于清楚自己的方向:该拼搏时全力以赴,该接受支持时坦然接纳,待羽翼丰满后再回馈家人、反哺社会。这才是代际互助应有的意义。
归根结底,跨代支持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基础。从幼年养育到老年赡养,再到亲属间的彼此扶持,正是这种循环赋予社会更多温情与韧性。
如今,这项本应温暖人心的传统却被阶层分化扭曲为攻击普通人的武器,成为压制年轻人选择自由的道德刑具。我们必须正视并打破这种偏见,认识到接受家庭帮助≠“啃老”,拒绝盲目攀比,挣脱情绪勒索,才能活得更加清醒与从容。
当社会逐渐停止用双重尺度衡量家庭支持,当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代际帮扶的合理性,普通年轻人才能真正卸下心理重负,拥有自主决定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或许正是探讨这一议题最深层的价值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