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西部,同时红四方面军长征渡过嘉陵江,向川西进发。红军长征的消息,远在陕北的刘志丹通过报纸知道后,他派出一名红军战士从陕北根据地出发,千里南下到四川寻找长征中的红军队伍,报告陕北红军的情况,为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做出重大贡献。在毛尔盖,这位红军战士就开始跟着中央红军长征,这也表示还没到甘南哈达铺,没看到那份出名的报纸前,中央红军就粗略知道了陕北红军根据地情况。
![]()
老红军郑苏晚年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刘志丹选中的这名红军战士,就是年仅15岁刚参军不久的郑苏。郑苏生于陕北农民家庭,小时家中支持他上学,到15岁时,他积极参加学校进步活动,1935年3月成为一名党员。不久,他从学校毕业,就到延安市宜川县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1935年5月,参军不久的他就接受了刘志丹给他的指示,身着便衣,带着两块大洋和干粮,南下到四川寻找红四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为什么会选中郑苏?有两条主要原因。第一是郑苏虽然年幼,但他是一名深受信任的同志。第二郑苏虽年少,但他有文化,刚从学校毕业,带有学生气,容易通过各处的关卡检查。在陕北红军中,长途南下到四川完成任务,郑苏是一名合适人选。
可能有网友会说,派一名15岁少年远赴千里之外,去联系其他红军部队,这么重大的事这样安排,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实,陕北红军有不少像郑苏这样的小红军,红26军、27军还专门建有少年先锋连,全连都是陕北的少年。派15岁少年远赴千里,郑苏不是第一位,陕北红军游击队在1934年初就派15岁子长县少年马兆祥扮作书童,跟随贾拓夫从陕北到了更远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长征时,马兆祥作为红1军团红2师红5团少年先锋连指导员,走了两万五千里路程又回到了陕北。
郑苏从陕北到川西的英雄事迹,他本人讲这段经历也比较简略,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也不多。本文根据资料,讲一点大概,不是很详细。首先讲一下,郑苏这次行程的时间。郑苏晚年时讲过,他是1935年5月下旬出发,6月下旬在四川阿坝州理县找到红四方面军,路上走了大概一个月多点。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老年人讲日期时,有可能是讲的农历,1935年同一日期,农历比新历晚了一个月左右。这个时间是新历还是农历,请各位朋友结合本文内容自行判断。
![]()
四川到陕西的历史悠久蜀道,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讲一下郑苏从陕北到四川理县走过的路线。郑苏讲他从陕北到韩城、合阳县,翻越秦岭到四川,最后到了理县,路途上是一路走一路问,最后找到红四方面军。笔者从地图上看,分析郑苏从陕北苏区出发,应该是沿黄河走到韩城,之后往西安方向走,经过合阳县、蒲城县、渭南市,到达西安。从西安到四川,有5条历经两千年的古蜀道,一条是直接从西安市翻越秦岭,经汉中到四川,这条路在没有通公路时比较难走。好走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那条,也是当时正在修的川陕公路这条路,估计郑苏走的是这条路。
郑苏从西安过咸阳到宝鸡,沿老川陕公路路线翻越秦岭,到了汉中市经七盘关到四川广元市,在这他打听就会知道红四方面军长征刚经过广元和锦阳。在广元开始,他会跟着红四方面军长征步伐,在后面追赶部队。郑苏从广元市到剑阁县、锦阳市,又走三国时邓艾入蜀翻越的那条山脉,经过平武县、北川县,又翻龙门山脉到茂县,渡过泯江就到了理县(当时称理番县)。四川这段路不好走,全是翻山越岭的小路。
接着讲一下郑苏是怎样解决行程中的吃饭问题。郑苏是装作一名学生出发的,带着干粮和两元大洋,一路省吃俭用,走到汉中时,钱就用完了,干粮早就吃完,之后他就靠沿路乞讨,解决吃饭问题。向沿路人家乞讨时,他经验是不去找有钱人家,这些人家养了狗,有的还要咬人,他找的都是穷人,虽然穷,但有善心,愿意拿出稀粥给郑苏喝。郑苏正在长身体,天天喝稀粥,吃不饱饭,但他心里信念坚定,坚持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队伍。
然后讲郑苏每天住的问题。郑苏走的是翻山越岭的小路,沿途住宿条件差,有旅店没有钱也不能住。他是走到哪,就在那儿找个地方住一晚,有时住一处破庙,有时在街头随便找处地方。
最后讲一下,郑苏在旅途上遇到过危险吗?郑苏讲在陕西还好,到四川境后,经常遇到检查,因他是陕西口音,只有靠机智躲过敌人的检查。有一次,敌人检查很严,打骂恐吓他,还用枪托砸他,但郑苏没有害怕,说他是学生,妈妈病了,出来找爸爸。敌人不信,问他爸爸在哪儿,他说听人说在兴义部队里。敌人没问出破绽,觉得他孝顺,就放过了他。
郑苏说的"兴义"这地名,四川县级以上地名没这名字,倒是贵州有,是贵州、云南交界的兴义县(现是兴义市),中央红军1935年4月下旬路过。郑苏是怎么知道这个地名的呢?会不会是报纸报道后,陕北红军知道了这个地方,教郑苏躲避盘查时说这地名。
![]()
陕北吴起县胜利山,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6月底,郑苏找到红四方面军后,把陕北红军的情况作了介绍,顺利的完成了刘志丹交待的任务。之后他跟着红四方面军长征,7月到了毛儿盖又跟着中央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9月经过腊子口到了哈达铺,又从甘南急行千里到达陕北吴起镇。郑苏晚年回忆,到达吴起镇后,他远远看到吴起苏维埃的牌子,激动万分,跑过去紧紧抱住这块牌子,久久不愿松手。
郑苏回到陕北,仅在陕北两年,又离开了家乡,跟着115师渡过黄河,北上抗日。他在冀察晋根据地,特别是阜平县,战斗多年,把阜平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80年代初,郑苏在石家庄广电局离休,他没有选择过悠闲的离休生活,心中系着阜平,为改变阜平的贫困面貌,发挥自己的余热,又工作了20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