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在长征的数万红军里,最容易倒下、死得最多的究竟是谁?不是前锋的突击队员,也不是身经百战的连长,而是那个天天背着锅碗瓢盆的炊事班成员。为什么炊事班死亡率那么高?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炼狱?
长征开始前夕,1930年12月27日,第一次反围剿打响。前线硝烟未消,后方的补给也捉襟见肘。红军主力剿出江西苏区,踏上了漫长的北上之路。普通战士身披枪炮,负重量三四十斤,体力吃不消还可以把枪往地上一放,喘口气;可炊事班不行,他们少则背四五十斤担子,多则七八十斤,锅碗瓢盆、粮食、菜蔬,还有不得不带的火钳、灶架,一样都不能落。
![]()
有人问:炊事班既不用作战,为何体力消耗反而更大?原因其实很简单。步兵一天到晚在队伍里走走停停,大多数时间在行军和休整。可炊事班没得喘息。拂晓未亮,就得起火挑担出发;等先锋部队走到熟地,炊事班才点上火,挑起柴草,煮起粥来。早饭刚上桌,战士们一阵狼吞虎咽,匆匆继续赶路。炊事班则顾不得歇脚,只能扛起锅碗,匆匆吃了几口,又得紧追部队,行军中连眯眼的工夫都没有。
![]()
而此时,普通战士已经补给了口粮,可以在行军间歇里抓紧休息;炊事员却要在落后一刻不停地走。傍晚时分,天一黑就是宿营,炊事班要重整灶具,劈柴生火,洗菜切肉,盖上锅盖,一直忙到深夜才得了两三个小时的睡眠。夜深才能躺下,却又被隔壁战士喊饥号吵醒——要再起火给人煮稀饭。
![]()
因果来看,负重更大,休息更少,炊事员的身体自然比步兵更吃不消;他们里头,多是年龄偏大或偏小的兵,没有那种二十来岁铁打的劲儿。就像小学课本里的《金色的鱼钩》写的那位老班长,为了护住小战士,一口气走完草地,一到营地就倒下,冻饿而亡。
![]()
在中央红军离开赣南苏区时,编制上有八万多战斗队伍,一万余名挑夫。但到陕北吴起镇时,红一、三军团仅剩七八千人,加上张国焘带去的五、九军团,红军从十万到一万多,损失八成以上——这数字惊人。可普通战士里,饿死冻死的寥寥无几。炊事班却惨得多,草地、雪山,死在行军路上、雪崩里、泥泞中,不计其数。
![]()
有那么一句话,叫“九个炊事员,一口行军锅”。一个后勤司务长回忆:“我们连只有九个炊事员,硬是扛着那口二十多斤的铜锅,天天跟在部队后面跑。开了会,领导说每人只许挑四十斤;可炊事班自己打主意,把粮食塞进铜锅,铁锅里坐贮粮食,每人挑了六七十斤。中午炊事员先扛锅到前面烧开水,晚上一锅粥往往要将就着给三百多人分。大家挤,炊事员没得多喝还要给指战员盛上,等他们吃完,锅里早就所剩无几了。休息的时候,他们又不能歇脚,赶紧收拾炊具,赶夜路。第二天早上,那个前面挑锅的同志倒下了;他一歪,热汤泼到脚踝,他也没停,捡起锅,继续往前走。可才端了碗汤,就再也抬不动头。再一看,他没了呼吸。连长看见了,低下头;战士们看见,流出了泪;我呢,眼泪早就干了。”
![]()
这段回忆里,不仅是体力上的重压,还有情感的负担。炊事班的每一次倒下,都意味着战士们少了一口热饭,少了一次精神慰藉。他们的牺牲没有被枪声掩埋,却被时间渐渐淹没。
![]()
设问:他们到底是最可怜的牺牲者,还是最值得尊敬的英雄?答案也许要看你怎么想。炊事班没有冲锋在前,却用生命换来百万战士的一日三餐;没有亮剑厮杀,却撑起了北上的壮阔征程。
![]()
不过,长征初期的后勤体制,确实存在严重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的补给官和运输保障,红军在赣南时只算粗糙预备,南下时更是仓促。中央局低估了草地季节的饥荒,也低估了雪山高寒对粮草补给的影响。可谁也没想到,炊事班要背着那么重的行李——他们有时得翻好几座山去采购稻谷,有时在高山溪谷间游走,不少人被冻伤,得了肺病腿疾。
在强度急促的行军中,“短句急促+长句缓冲”的节奏无处不在:天没亮,就出发;雾霭散去,火光才亮;炊事班赶在部队之前埋锅;炊事班吃完饭,士兵抬脚继续走。而大家则在寒风里听见灶火撕裂柴火的声音,眼前都是渺无人烟的草地和远方翻滚的白云。
长征结束之时,那口铜锅还留在连队。它承载了九个炊事员的全部生命,也承载了千万战士的温饱。有人说,战争杀死一个人会让人悲伤,而杀死千百万人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统计数字。炊事班的牺牲提醒我们:在彪炳史册的英雄业绩背后,还有那些被忽略的无名烈士。
如今,我们把他们称作“隐形的后勤英雄”,可当时他们自己怎么想?或许只是一口热饭、一碗热汤、一个肩挑锅碗,撑起同袍的信心。炊事班是红军的脊梁,他们用血肉之躯把希望送到每一个战士面前。炊事班这样的“无名英雄”,到底是英雄,还是最可怜的牺牲者呢?答案留给每一个读者去思考。
信息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参考资料:[何新:《长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