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10月29日,特朗普在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后,搭乘总统专机飞抵韩国,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举行高层会晤。
这场原本聚焦于经济协作与朝鲜半岛安全议题的双边会谈,因李在明提出的一项特殊请求而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他在会谈中正式向美方提出,希望美国能够向韩国供应高浓缩核燃料,用于支持其自主研发的核动力潜艇项目。
此举背后,是朝鲜持续推进核潜艇研发以及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快速提升所带来的战略压力。
李在明的这一举动,将如何重塑美韩之间的安全协作模式,引发了全球地缘政治观察家的高度关注。
![]()
2
李在明的核潜艇构想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韩国海军长期存在的技术短板所做出的战略规划。
目前,韩国海军现役潜艇主要依赖柴电推进系统,尽管具备一定的隐蔽性和近海作战能力,但在续航时间、水下高速机动性及远程部署方面存在明显局限。
面对朝鲜日益成熟的水下力量和中国海军不断扩展的远洋活动范围,这种传统动力系统的不足愈发凸显。
因此,李在明希望通过获取美国提供的核燃料,结合韩国本土已有的小型反应堆研究成果,自主建造具备核动力驱动能力的先进潜艇,从而显著增强韩国在黄海、东海乃至西太平洋海域的战略威慑力。
![]()
3
韩国军方高层长期以来一直呼吁提升水下战力,尤其是在朝鲜加速推进“龟船级”核动力潜艇试制计划的背景下,国家安全层面的紧迫感持续上升。
朝鲜近年来不仅频繁试射潜射弹道导弹,还公开宣称正在测试新型核反应堆原型装置,意图实现潜艇核动力化。
这些进展使得韩国在水下对抗中的技术代差风险不断加大。
在此形势下,李在明提出的核燃料合作请求,既是应对朝鲜军事升级的直接回应,也是对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常态化进出第一岛链所形成战略压力的反制举措。
更深层次看,这一提议反映出韩国正试图通过强化自主防卫能力,在区域安全格局中争取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4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并未效仿澳大利亚在AUKUS联盟中的路径,要求美方转让整套核潜艇建造技术或提供成品舰艇。
相反,他仅提出采购核燃料,强调韩国将依靠自身科研体系完成反应堆集成与潜艇建造。
这一策略选择极具政治智慧——既绕开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对敏感技术转移的严格限制,又避免了重演AUKUS引发的外交风波。
当时澳大利亚获得英美技术支持的消息公布后,立即招致中国强烈抗议,并引发东南亚多国对地区军备竞赛加剧的担忧。
李在明采取更为低调务实的方式,意在降低国际社会对韩国“事实拥核”的疑虑,同时为后续谈判保留更大回旋空间。
![]()
5
特朗普对此请求的回应释放出积极信号。
虽然他未当场承诺提供核燃料,但明确表示理解韩国的安全关切,并指出朝鲜同样在秘密推进核潜艇项目。
他进一步提议深化美韩在造船工业领域的协同合作,包括共享潜艇静音技术、联合开发新型舰载作战系统,并探讨建立双边防务供应链的可能性。
特朗普特别强调,若韩国不尽快跟进水下核动力技术发展,未来可能在战略平衡上被对手拉开显著差距。
这一表态实质上表明美国认可韩国提升水下作战能力的正当性,也为两国迈向更高层次的军事协作铺平了道路。
![]()
6
此次会晤虽以核燃料供给为核心议题,但其影响远超单一军事合作范畴。
美韩若能在核动力潜艇燃料供应上达成共识,意味着双方安全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向高端技术共享方向演进。
这不仅有助于韩国构建更具独立性的国防工业体系,也体现了美国希望借助盟友网络强化亚太战略布局的深层意图。
长期以来,朝鲜的核武与导弹试验始终牵动美国在东亚的战略神经,而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提速更促使华盛顿寻求新的力量支点。
支持韩国发展核动力潜艇,正是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7
事实上,美国正试图通过技术赋能区域盟友,构建多层次、分布式的海上遏制网。
在此框架下,韩国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前沿驻防基地提供者,而是逐渐转变为具备独立远洋作战能力的高端军事伙伴。
特朗普提及加强共同防御合作,暗示未来可能出现类似“美韩联合潜艇作战编队”的新模式。
这种深度整合不仅提升了联合作战效率,也增强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略灵活性。
与此同时,这也标志着美韩同盟正从被动防御型向主动威慑型转变。
![]()
8
李在明在会谈中特别强调,韩国已在核能小型化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自2021年起,位于庆州的“文武大王研究所”便专注于开发适用于移动平台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目标是实现紧凑型、长寿命、免维护的舰用核动力装置。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机构已完成多个原型堆的地面测试,部分指标接近实用化水平。
尽管民用核技术积累雄厚,但将反应堆应用于军事用途仍需跨越法律与政策门槛,尤其是涉及高浓铀燃料的使用必须获得美国批准。
正因如此,李在明的请求并非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技术准备基础上,只待外部条件成熟即可快速推进。
![]()
9
相较于澳大利亚通过AUKUS直接引进美英核潜艇的设计图纸和技术团队,韩国的做法显得更加审慎克制。
李在明坚持“自主建造+外购燃料”的模式,既能规避核扩散争议,又能保持国家战略自主性。
这种方式允许韩国掌握潜艇设计、制造与运维全流程,仅在最敏感的燃料环节依赖美国供给,从而形成一种“可控依存”关系。
这种安排既满足了美国对核材料监管的要求,又赋予韩国足够的发展空间,堪称一项精巧的地缘政治操作。
![]()
10
展望未来,李在明如何在中美之间维持外交平衡,将成为检验其执政智慧的关键考验。
一方面,他多次公开表达改善中韩关系的意愿,主张加强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另一方面,在安全领域却持续深化与美国的联动,特别是在应对朝鲜威胁和海洋权益问题上立场趋强。
此次核燃料请求的提出,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的战略警惕,可能影响两国在半导体、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氛围。
在全球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韩国能否在不牺牲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维持多元外交,将是决定其国际地位走向的重要变量。
![]()
11
结语
李在明向特朗普提出获取核燃料的请求,不仅是韩国追求军事现代化的关键一步,更是其在复杂地缘环境中重新定位国家安全战略的标志性事件。
这一行动既源于应对朝鲜核潜艇进展的现实压力,也反映了面对中国海军崛起的战略焦虑。
无论最终是否获得美方批准,该提案本身已释放出强烈信号:韩国正寻求在美韩同盟框架内拓展更大的防务自主空间。
同时,这也预示着东北亚安全格局或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军备升级与战略对冲的风险正在悄然上升。
在中美角力持续深化的今天,韩国如何走好这条微妙的平衡之路,值得持续关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