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董芳芳
教室是知识的殿堂,而非没有硝烟的战场。
大一女生因课堂回答失误被批评,遂在社交平台指控老师“刻薄媚男”;老师则强硬回应,要以法律武器维护名誉。双方你来我往,把课堂矛盾搬上了公共舆论场。
![]()
在这位女生的道歉内容里,她一边承认自己“没准备好”、“情绪化”,一边又提及ADHD(注意力缺陷障碍),并特别强调老师“对男生更温柔”。这种既认错又为自己辩解的姿态,不免让人怀疑道歉的诚意。更不用说她在朋友圈的多条辱骂内容,不堪入目,这已超出了合理表达意见的边界。
一个成年大学生,遭遇课堂上的压力后,选择的是匿名指控、网络发泄,而并不是与老师课上或课下理性沟通,反映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将教学矛盾简单定义为一名老师“媚男”,这更是没有认清教育中的复杂性。
![]()
教师的反应没有错,但面对学生的情绪化表达,立即以起诉相威胁,固然合法,却未必合情。教育的本质是教化育人,当育人者第一时间选择诉诸法律而非教育手段,是否也偏离了师者的本分?
这起事件映照出当下教育生态的某种困境:学生习惯了网络世界的快意恩仇,却少了理性表达的能力;教师捍卫个人尊严,却少了育人的耐心。大学本应是允许犯错、学习成长的缓冲带,如今却变成了非黑即白的战场。而学校的“正在处理”后续又会如何应对呢?我们期待一个后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