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是湖南零陵人,常自称“永州零陵僧”“家长沙”,晚年时他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圆寂并就地安葬,而他的老家也为他立起了衣冠冢,此后的文人墨客常在此凭吊或留下怀素的草书碑帖以表哀思。
 ![]()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一科考队在零陵怀素衣冠冢内发现了一部书法,风格与其中晚年时并不相同,极为罕见,经过专家考证,发现此作正是目前已知的怀素最早期的草书《秋兴八首》,它曾失传数百年,如今重见天日,网友评价此作“草书绝品”。
 ![]()
据史料记载,怀素曾与李白有过一段交集,他向李白展示自己的草书,李看后极为赞叹,写下了“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的诗句,甚至认为其字不输张旭、二王。《秋兴八首》现为纸本册页,共14折、28页,每页纵约34.6厘米、横约20厘米,总长度约5.6米,共500余字,字径大小在3至7厘米之间。
 ![]()
此作笔画以“瘦劲中锋”为核心,质感兼具力度与弹性,中锋行笔贯穿始终,起笔侧锋切入后迅速转为中锋,中段饱满如“锥画沙”,收笔不作刻意顿挫却显刚劲。飞白体现节奏,自然浮现,既显书写时的速度张力,又避免单薄,形成“枯中见润”的效果。
 ![]()
此作笔法简练无赘笔,摒弃唐代其他书家的修饰性笔画,连属完成,却清晰体现结构层次。结字欹侧取势,群字成势,构建动态平衡。单字欹侧明显,左低右高,上窄下宽,却通过笔画轻重调整维持稳定。字群布局疏密对比强烈,字距时而紧凑如连珠,时而字距拉开,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节奏。结构特征明确,避免因狂放导致认读障碍。
 ![]()
唐代颜真卿称其“奔蛇走虺,骤雨狂风,随手万变,任心所成”,苏轼提出“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点出其草书“无意于佳乃佳”的特质;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补充“狂而不逾矩”,强调其狂放背后的法度支撑。即使是因书写速度过快,个别字连笔过紧,稍显辨识度不足,但仍属“放而有控”的范畴,丝毫不影响整体水准。
 ![]()
《秋兴八首》并非一味连笔,断处笔意连贯,连处笔势不散,通过“断连交替”避免狂草易犯的缠绕不清问题。纵观全卷,其妙处在于笔画的中锋控制确保线质,结字的空间逻辑避免混乱,在守正与创新中的开创新风。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