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渭南市高新区龙背街道的生姜采收现场。记者 杨大君 摄
陕西网讯(记者 郝豆 杨大君)10月30日,渭河北岸的朝阳为连片姜田镀上暖金。陕西网记者走进渭南市高新区龙背街道的生姜采收现场,村民半蹲田垄间,小心刨开泥土,饱满的姜块裹着泥屑露出,清新姜香漫溢开来。分拣区里,大家忙着给生姜分类装筐,储存区里,叉车穿梭转运,每个人脸上都堆着丰收的笑。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满是生机的地方,曾因年轻人外出、传统作物低效,陷入人口流失、产业凋零的沉寂,而一颗小生姜,正让它重焕活力。
“你看这姜,个头足、纹路清,掰开汁水多,多亏有专业技术员的指导!”联合总社负责人韩建国捧着生姜满脸自豪。从选种到培土,技术员全程跟着操心,才有了这好长势。
时间回到2024年,龙背街道党工委复盘“一框菜”项目时发现,生姜虽不如绿叶菜热销,却凭耐储存、售期长、附加值高的优势,贡献了近三成利润,还兼具食用药用价值。“群众要增收,乡村要振兴,党建得带头找路子!”党建重点工作会议上,班子成员、联合总社代表和种植大户反复讨论,从市场前景到土壤适配性,最终达成“发展生姜产业”的共识。
为让产业起步稳,街道党工委立刻组织党员干部、合作社骨干和种植大户,远赴山东生姜主产区考察。大家白天钻姜田学技术,晚上和农户聊储存、销售,十余天后不仅摸清全链条流程,还和当地企业敲定3年驻村技术指导协议,为产业筑牢技术根基。
2025年春,渭河平原回暖,113亩流转土地上的生姜种植拉开帷幕。从选种、调基肥到按标准播种,技术团队的每一步指导,都有党员干部和种植户跟学。入夏后,姜苗齐刷刷破土,韩建国和种植户每天到田边查看长势,遇问题找技术员,见杂草就手工拔除,生怕影响生姜品质。
“采收的生姜先晾晒干,再分类存进恒温库,一部分等行情好再卖,一部分对接本地商超和‘一框菜’。”韩建国说,经测算亩产可达12000斤左右,预计增收500余万元。
“党建红”始终引领“产业兴”。龙背街道党工委表示,接下来会继续以党建为抓手,一方面组织党员引导村民整合零散地块,打造成标准化姜田;另一方面深化“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模式,让村民多渠道增收。还计划在生姜产业链上建党支部,让党员在种植、储存、销售各环节当先锋,把组织优势变产业优势。
夕阳西沉,满载生姜的三轮车驶离,姜香伴着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在龙背街道,这颗凝着党建智慧与干群汗水的“金疙瘩”,不仅鼓了村民钱袋子,更拓宽了乡村振兴路,正书写“小作物带动大振兴”的新故事。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 。记者 杨大君 摄
![]()
葱姜收割机在姜地里作业。记者 杨大君 摄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 。记者 杨大君 摄
![]()
村民半蹲田垄间,采收生姜。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记者 杨大君 摄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 。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记者 杨大君 摄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采收现场,机械化作业。记者 杨大君 摄
![]()
村民正在采收生姜。记者 杨大君 摄
![]()
村民给生姜分类装筐。记者 杨大君 摄
![]()
刚出土的新姜。记者 杨大君 摄
![]()
姜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储存区。记者 杨大君 摄
![]()
生姜清洁区。记者 杨大君 摄
![]()
渭南高新区龙背街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负责人韩建国介绍生姜储存情况。记者 杨大君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