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学圈炸了个大新闻:34岁的中国数学家王虹,一天之内连拿塞勒姆奖和ICCM数学奖金奖。
![]()
更让人吃惊的是,北大“扫地僧”韦东奕都乖乖坐在她的讲座第一排记笔记,陶哲轩还第一时间发文祝贺。
这架势,难道2026年菲尔兹奖真要被她预定了?
![]()
能让韦东奕听课的人,到底有啥来头?
王虹能被整个数学界高看一眼,靠的可不是运气,全是实打实的成绩堆出来的。
最核心的硬通货,就是她和搭档用127页论文破解的三维“挂谷猜想”。
![]()
可能有人听不懂这猜想是啥,说白了就是个“转针难题”:一根针要在3D空间里转遍所有方向,能不能找到一个几乎不占地方的区域?
这个难题从1917年被提出来后,陶哲轩这些数学大佬啃了几十年都没完全搞定,结果被王虹一锤定音。
更关键的是,这难题不光是几何游戏,它还能推动调和分析、数论这些领域的发展,甚至可能影响物理研究。
![]()
光有突破性成果还不够,她的“履历表”更是亮瞎眼。
5岁跳级上二年级,16岁提前考进北大,读了一年地球科学觉得不喜欢,干脆转去最难考的数院。
后来一路拿到巴黎综合理工、MIT的学位,现在更是成了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ÉS)的终身教授。
![]()
王虹在纽约大学的讲座
这地方可太神了,之前13位数学终身教授里8位都拿了菲尔兹奖,概率超60%。
业内大佬的态度更能说明问题。
丘成桐直接夸她是“年轻一代最伟大的中国学者”,陶哲轩说她的研究是“几何测度论的里程碑”。
![]()
连韦东奕都特意来听她讲座,课后还追着讨论问题,这地位可不是吹出来的。
菲尔兹奖真不是“实力够就拿”?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王虹实力再强,也不能说菲尔兹奖就稳了。
这奖项的水,可比想象中深多了。
首先是竞争太激烈,菲尔兹奖四年才一次,每次最多给4个人,可数学有20多个活跃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大佬级人物。
![]()
2026年说不定还有其他领域的学者拿出重磅成果,到时候评委会得平衡分支、地域这些因素,不是单看谁的论文更牛。
更关键的是,历史上“实力够却落选”的例子太多了,王虹的导师Larry Guth就是典型。
这位数学家在几何测度论领域的贡献业内公认,可至今没拿过菲尔兹奖。
![]()
还有塞勒姆奖虽然是“风向标”,但56位得主里也就10位拿了菲尔兹奖,剩下的46位难道实力不够吗?显然不是。
另外评委会的偏好也很重要。
有时候评委更倾向于“开拓新领域”的成果,有时候又看重“解决老难题”,这两年的评审风向谁也说不准。
![]()
而且菲尔兹奖只给40岁以下的学者,王虹虽然现在34岁,2026年也才35岁。
但要是这次没中,下次就得等2030年,到时候能不能保持巅峰状态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纠结“能不能拿菲尔兹奖”,反而有点小看王虹了。
![]()
现在她还自己掏钱搞“虹数学青年学者计划”,资助本科生出国交流,首期就出了两个“丘赛”金奖。
比起拿一个奖项,这种能带动更多年轻人搞数学的影响力,可能更长远。
当然,我们都盼着她能成为首位中国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
但就算最后差了一步,她在调和分析领域留下的成果,早就成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数学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