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无需“回国”背书,实干方为初心底色
![]()
何祚庥与庆承瑞先生提出的“不以是否回国作为爱国标准,更看为国家做了什么”,是对爱国内涵的深刻解构,更是对狭隘爱国观的有力纠偏。在“回国即爱国、滞留即叛国”的片面论调偶有市场的当下,这一观点直击本质,为判断爱国与否提供了理性且务实的标尺。
爱国从来不是单一的形式主义表达,更不是地理空间上的“非此即彼”。古有侨商远渡重洋仍捐资助学、兴办实业,以财力支撑故土发展;今有科研人员海外深造后,通过技术分享、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反哺祖国,用专业能力助力国家进步。钱学森先生冲破阻挠回国奉献是爱国,那些留在海外顶尖平台深耕前沿领域、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搭建中外合作桥梁的人,同样是爱国。若将“回国”作为爱国的唯一标准,无疑会将爱国窄化为简单的地域绑定,忽视了爱国行为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真正的爱国,核心是“利他性”的实际贡献,是“心中有国”的责任担当。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关键看其言行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是否推动民族发展。有的人为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选择留在海外,却始终心系祖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牵线搭桥,为国家培养输送顶尖人才;而有的人即便身处国内,却尸位素餐、损公肥私,甚至损害国家利益换取个人私利,这样的“留国”又何谈爱国?可见,地域归属从来不是爱国的试金石,实实在在的贡献才是爱国最鲜活的注脚。
何祚庥与庆承瑞先生的观点,更彰显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流动成为常态,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整合全球资源。以“贡献”而非“地域”定义爱国,既能打破人才流动的思想桎梏,让海外人才无需背负“不爱国”的道德枷锁,更能激发各类人才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为国家效力。这种理性的爱国观,既尊重个人选择,又强调家国情怀,更符合新时代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爱国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更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摒弃“唯回国论”的狭隘认知,以“是否为国家做贡献”作为判断标准,才能让爱国回归本质,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无论是身处故土还是远在他乡,只要心中有国、行中有责,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便是真正的爱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