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交大举行

0
分享至

“原来韬奋先生在交大附属小学阶段就立志要当记者了,我也希望像先生一样以笔为剑、为民发声。”“韬奋学长一生办报救国,我很想告诉他,如今国泰民安,正是他所期盼的。”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子们,在参加了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后发出的感慨。11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以韬奋命名的校园道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让这座百年学府充满了特殊的温度,也全方位呈现邹韬奋先生的精神遗产与时代价值,并展现了他伟大而生动的人生。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殷陆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笑虹,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阚宁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站长陈永庆,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副书记赵昕共同为“韬奋路”揭牌。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主持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活动暨“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总结会,交响序曲《韬奋》首发与总谱捐赠;韬奋基金会前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聂震宁,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前总裁阚宁辉为《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新书揭幕。

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韬奋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媒体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新闻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与上海交大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新闻先驱,共话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

“韬奋路”三个大字在秋日阳光里格外亮眼,路牌西侧的介绍牌上赫然写着:“1912年至1919年,(邹韬奋)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及大学电机科。”这条“韬奋路”很短,却串起跨越百年的新闻信仰。

“诸位同胞,我是邹韬奋……”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一楼报告厅里响起了一个低沉而坚定的声音,邹韬奋先生的肖像变成了“数字人”,向来宾讲述他“执笔为剑、恪守新闻理想”的一生。该数字人由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师生基于邹韬奋先生真实照片、文字资料和故居展陈,融合AIGC技术生成,并从韬奋先生本人的第一视角展开影像自述。引导片《走进邹韬奋》展现了他创办《生活》周刊、生活书店,在黑暗年代中以笔为剑、为民族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的崇高风范。一幕幕场景生动再现,让现场观众沉浸式回顾了韬奋先生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



纪念大会上,多项重要成果相继发布。《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新书首发仪式成为一大亮点。韬奋精神纪录片《追寻信仰之光》片段点映,向观众展现了邹韬奋先生在病榻上写的《患难余生记》手稿,该手稿现保存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档案馆。

“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是上海交通大学以韬奋精神为引领,面向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在各界支持下、举全校之力打造的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至今已走过三年。纪念大会后,“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三期)召开总结座谈会。上海交大“韬奋计划”打破专业壁垒,吸引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建筑学、环境科学、兽医学等文理工医各领域14个院系的学子,构建了跨学科传媒人才培养新格局。

在“韬奋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上,业界大咖与学术名家分享见解。韬奋基金会前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聂震宁,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发表主旨发言,强调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在融合发展浪潮中传承韬奋先生的创新精神,聚焦传播生态变革,分析了韬奋精神在新媒体时代的表达创新与传播策略。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记者 周文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官方网易号
37253文章数 3713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