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乌江库区,18-22℃的水温正处鱼类生长“黄金期”。近日,息烽县2025年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在乌江库区大塘码头启动,以“修复水域生态、守护长江支流”为目标,通过投放21万余尾本土岩原鲤鱼苗,为乌江生态平衡注入新活力。
![]()
图/息烽县农业农村局
活动现场,一箱箱规格统一、健康鲜活的岩原鲤鱼苗被小心投入江中。据介绍,此次选择的岩原鲤为乌江流域本土鱼类,对库区水温和水质高度适应,既能规避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又能快速融入生态系统。现场抽样检测显示,鱼苗体长均达8.5~10厘米,健康状况良好,且持有合格检疫证明,为生态修复筑牢“种苗根基”。
![]()
图/息烽县农业农村局
这并非息烽县首次开展增殖放流。自2010年起,息烽县已坚持15年推进水生生物保护,累计组织10次放流活动,投放鲢鱼、鳙鱼、岩原鲤等各类鱼苗超830万尾。如今,乌江库区息烽段水质持续优化,曾因过度捕捞减少的鱼类种群稳步回升,“水清、鱼欢、岸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为让鱼苗“活下来、长起来”,息烽县构建了“放流+保护”的生态闭环。将增殖放流与长江“十年禁渔”紧密结合,组建专项巡查队,运用无人机、监控设备等科技手段加密巡逻,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电鱼毒鱼等行为,为鱼苗生长撑起“安全保护伞”。
回溯多年前,乌江息烽段曾布满网箱,垃圾直排问题突出。2017年底,息烽县在全省率先完成乌江库区网箱养殖拆除,并同步打出“治渔、治磷、污水治理、河湖长制”组合拳,以“铁拳”推进生态修复。此后,息烽县持续深化碧水保卫战: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县域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推进依法治渔,严厉打击“三无”船舶,完善禁捕退捕长效机制;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统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让河道从“无序”走向“有序”。
2020年以来,息烽县在“河长制”基础上,进一步凝聚保护合力。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联动县河长办、团县委等部门,引入环保公益组织和民间力量,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同时聘用河道公益保洁员,既负责打捞垃圾,又承担环保宣传,推动“人人护河”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如今的息烽县,生态保护已从“专项行动”转为“常态长效”,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愈发清晰。在“六个生态”建设引领下,2024年,息烽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纳入市级考核的14条河流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生态基底持续夯实。这里,三级河长巡河护水、科技手段精准监管、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生态优先”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从一尾尾鱼苗的投放,到一条条河流的焕新,息烽县正以实际行动守护长江支流生态,让乌江的清水绿岸成为永续发展的亮丽名片。
文丨何莹莹 来源丨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