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阳谷县,最早确切记录是隋朝。
而此时,阳谷名字的来历,是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
![]()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记载:
阳谷亭即古阳谷亭,春秋时属齐国,故址在今平阴县南端,因在谷山(汉代称谷城山,今称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之阳而得名。汉属谷城且以,北齐时随谷城县并入东阿,隋于东阿西部析置新县,取此为名,沿称至今。
所以就有了阳谷县的最早记录:
公元596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析东阿设置阳谷县,隶属于济北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阳谷属济北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阳谷属郓州。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济州,阳谷从郓州划出,再属济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阳谷属东平郡。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济州治所为河水所没,阳谷改属河南道郓州。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阳谷属京东西路郓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阳谷属东平府。
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阳谷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至顺元年(1330年),阳谷属山东东平路总管府。
明万历十年(1582年),阳谷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清初改属山东省兖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东平州升直隶州,阳谷从兖州府划出,改属东平直隶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阳谷改属山东省兖州府直至清末。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仍属兖州府。
1913年废府设道,属山东省东临道。
1928废道级建制,县直属于山东省。
1949年9月,改署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地区。
1958年12月,阳谷县建制撤销,阳谷所属村镇与东阿县之一部分村镇合并到寿张县。
1961年7月,阳谷县恢复建制,所辖村镇与撤县前相同。
1998年3月,聊城地区撤地改市,阳谷县属聊城市。
以上,基本上就是阳谷县制县以来的隶属关系了。
那么有个问题出来了,按理说,阳谷县是隋朝开始设置的,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阳谷了呢?
阳谷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四世纪孔子的《春秋》中,孔子在此书中曾多次提到阳谷这一地名。
比如《春秋·僖公三年》记载"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翻译一下就是:春秋鲁僖公三年(公元前687年)的秋天,作为周边霸主的齐桓公约宋、江、黄三国诸候会盟于阳谷。
后人查阅了《左传》,《左传·僖公三年》也是这样记载的:江人、黄人、齐侯、宋公会于阳谷。
而齐、宋、江、黄会盟于阳谷,其主要用意是联合讨伐楚国。在会盟仪式上,齐桓公还谈了“无障谷,无贮栗,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等内容,意在表达伐楚的决心。为了此次会盟,之前堆土建台,定为会盟台。
![]()
现在,阳谷会盟台位于县城西南隅清河西路南侧,形成面积约1000余亩的'指挥洼',据传为齐桓公取土筑台遗迹。2018年文献记载此处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宋、卫、郑、许、曹等国君主会盟地。
当然,这个是不对的。
因为自从阳谷自隋代建立以来,后来经过两次搬迁,才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原来叫孟店,现在的阳谷的县城。)
而阳谷现在的县城虽然也是千年古县,是毕竟是公元1006年迁过来的。
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了。
所以,春秋时期的阳谷,肯定不在现在阳谷县城的位置了,所以城西南的会盟台遗址也就是大家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不过,阳谷的名字,肯定2000年前就有了,这个毋庸置疑。
此外,《春秋》以及《左传》还有阳谷的记录,比如:
齐倾公八年(前591年)春,晋侯、卫大子臧伐齐,至于阳谷。
僖公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
文公十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
宣公十八年“春,晋侯世子臧伐齐”“至于阳谷”。
![]()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的阳谷,在哪里呢?
据文献记载:
古东阿县也就是今天的平阴东阿镇,此地历史上曾叫做“暘谷”,是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也是中华首个历法“黄帝历”的诞生地。后“暘谷”变为阳谷,此地又被称为谷城,也是古谷国所在地。而位于东阿(谷城)南面的今东平县旧县乡所在地,被称为“南谷镇”。其东北方向的山曾叫“谷山”。从南谷镇(旧县村)往南,至今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因位于谷山之南(查汉《说文解字》、清《康熙字典》,阳即明,高出而向阳的部分,光线充足,特指河的北岸,山的南边,后简化为阳)故而成为叫做“阳谷邑”。
综上所述,原来的阳谷的位置应该在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
也就是,齐桓公会盟的地方应该在现在东平湖的东北方向的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
![]()
后来,到隋朝开始设置阳谷县,阳谷县城初设于张秋镇景阳冈村西北叠路头村,宋开宝六年(973年),阳谷县城为黄河水灾所毁。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徙县于上巡镇(现在阳谷县张秋镇城坡村),最终由北宋1006年迁孟店(今阳谷),从阿邑的正东方四十多里,迁移到西部五十多里,由旸谷转变为阳谷。
这才有了现在的阳谷县。
才有了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
![]()
因为狮子楼始建于1036年(北宋景祐三年),是阳谷迁到现地址20年后建设的。
另外,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载:“阳谷有宓城,相传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羲在此教民“观日阳、种五谷”,阳谷因而得名。
这个也是阳谷名字的来历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