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圳以“未来都市”的形象疾速前行时,盐田也贡献了世界级港口和现代产业园区的“硬核”力量。然而,在这些高楼与塔吊背后,盐田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保存着这座城市的“时间切片”。
如今何处不见高楼,反而是那份独特的人文色彩,千金难买。从中英街的百年风云,到沙头角渔村的鱼灯舞,乃至街角一碟热气腾腾的肠粉……这些“时间胶囊”共同构成了盐田的“灵魂”,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滨海区的“护城河”。
![]()
![]()
然而,坐拥宝库,并不等于握有“王牌”。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宝藏,使其在当代重焕生机,是盐田文旅面临的核心“诊断题”。而盐田的困境,恰恰体现在“活化”的两个极端上。
宏大规划下的活化是否能够再深一层?
中英街,无疑是盐田乃至深圳最具分量的历史IP。它也被寄予了盐田“产业升级”的厚望。沙头角片区正被规划为“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而中英街正是这个宏大蓝图的核心引擎。
在此背景下,由万科主导的大规模更新改造便应运而生。改造后的街区在硬件设施、建筑风貌上焕然一新,旨在重塑“高品质”的旅游购物环境。
作为“消费合作区”蓝图的“当头炮”,这场声势浩大的“焕新”,市场反响不错,但是似乎“未达预期”。街区变“新”了,有了不一样的业态带来了新鲜感,但特色似乎也变“淡”了;店铺更“统一”了,但“出圈”的爆款内容却少了。
![]()
相信未来中英街还会有持续的活化深化,逐渐从第一阶段“硬件”的翻新,深入到“软件”的活化。
中英街曾经的魅力是“一街两制”的独特历史叙事、是深港边界的模糊地带、是免税购物的时代记忆。新的业态尝试从深港融合这个角度与这段历史关联是聪明的举动,下一步可能则应该从内容方面再深入一层,如果当年大家来中英街是为了看到历史,满足情怀,顺便买那些买不到的港货,那么如今又应该为何而来呢?
需要全面唤醒的非遗与等待出圈的“烟火气”
沙头角的“鱼灯舞”,是盐田的“镇区之宝”。沙头角鱼灯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数百年的渔村记忆和海洋文化。如此珍贵的文化IP,目前在盐田的文旅版图中扮演什么角色?它是否仅仅停留在“非遗展览馆”和“特定节日表演”的“保护”阶段?尤其是年轻游客是否有机会“体验”和“互动”?
盐田的“时间胶囊”不仅有非遗,更有“活态”的市井烟火。它不只是一碟肠粉,它是一个完整的“在地生活”生态。
它是清晨沙头角市场的喧嚣、海鲜的“腥味”与砍价声;是老街旧巷里几代人经营的五金店、凉茶铺、理发店;它是城中村握手楼下邻里间的闲谈,是藏在巷子深处、只有本地人才找得到的客家菜馆和海鲜大排档。
在“Citywalk”风靡的当下,游客正用脚投票——他们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网红”景点和连锁餐饮,转而疯狂寻找这种“未经设计”的真实感和“人情味”。这恰恰是盐田最稀缺的资源,是其他城区花钱也买不来的“城市肌理”。
这是值得珍视的“在地文化”的活体,当游客们举着手机在寻找“地道”时,官方的旅游指南和资源,是否主动为他们“画出了地图”?
“他山之石”:为何“共生”是理念?
盐田面临的“两极困境”,在深圳的城市更新中并非个案。而南头古城的改造,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路。
作为南头古城改造项目的主持建筑师之一,都市实践(URBANUS)创始合伙人孟岩在公开论述中,反复强调“城市共生”的理念。他认为,南头古城并非传统意义的“古城”,而是“承载着千年古城文化、且沉淀了深圳各个发展时期空间、社会和文化遗产的‘南头故城’”。
孟岩及其团队的策略是“尊重历史原真性、且珍视各个时代的文化层积和历史印记”,通过“叠加而非替代”的渐进式更新,实现了新业态与原住民生活的“城村共生”。这使得南头古城既保留了“烟火气”,又植入了“新文创”。
“共生”的路径:从理念到实践
孟岩的“共生”理念,恰好为盐田的“两难”提供了答案。它既反对“推倒重来”的过度干预,也反对“任其自生自灭”的忽视。那么,具体路径何在?
中英街活化深挖,注重“内容运营”
可以考虑定向引入与“深港边界”“免税历史”主题相关的情景式商业、复古体验店或文创首店;引入专业的“内容运营商”,而不是传统的“物业管理员”。常态化举办“中英街历史剧本杀”、“深港复古市集”等沉浸式活动,让游客“有事可做”,而不只是“路过”。
“沉睡”的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转译”
将“鱼灯舞”开发为可体验的“研学产品”,逐步深化产品化。让游客,尤其是亲子家庭,可以亲手制作鱼灯,而不只是观看表演。
将“鱼灯”元素剥离出来,使其成为沙头角片区的“视觉IP”。参考泉州的“簪花围”,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鱼灯元素出现在街区的美陈装置、咖啡馆的限定产品、甚至夜间的灯光秀上,使其“处处可见”。
从“内容运营”到“IP转译”,再到“微改造引导”,唤醒“时间胶囊”的路径已经清晰可见。中英街的案例、鱼灯舞的现状、老街烟火气的未来,共同指向一个“灵魂拷问”:
面对这份独特的“时间胶囊”,盐田是否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走这条“更慢但更对”的“共生”之路,让历史真正“活”在当下?这不仅关乎一个区域文旅的成败,更关乎深圳这座城市如何安放自己的“过去”。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宇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