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吸栓术
扼杀静脉血栓隐患
搭建血管防护“纱窗”
导语:近日,徐矿总医院普外科通过“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吸栓”联合术式,成功为左下肢重度静脉血栓的患者解除危机。以 “血管纱窗” 般的滤器阻断血栓上行路径,再通过吸栓技术清除堵塞,术后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认识术后“隐形杀手”
静脉血栓为何危险?
![]()
患者李先生在结肠手术后因长期卧床,出现左下肢明显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检查发现,其左下肢静脉内形成 “大量血栓”,医学上称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这类血栓的危险之处,在于静脉血管的 “回流特性”:人体静脉血需通过下腔静脉回流至心脏,再进入肺动脉完成氧气交换。若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会顺着血流上行,最终堵塞肺动脉,引发 “肺动脉栓塞(PE)”。肺动脉栓塞的死亡率较高,且起病急骤,常被称为术后 “隐形杀手”。徐矿总医院普外科杨波主任解释:“术后患者因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血栓形成三要素’),属于静脉血栓高危人群。尤其是腹部、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者,血栓发生率显著升高,一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需立即排查”。
滤器“拦截”+ 吸栓“清道”
两步破解血栓困境
![]()
针对李先生“血栓负荷大、肿胀明显”的病情,杨波主任当即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 吸栓”联合微创方案,整个治疗过程围绕“防栓塞、清血栓”两大核心展开,在血栓可能上行至心脏的“关键节点”释放滤器,展开后如同“血管纱窗”,既能允许正常血液回流,又能牢牢“拦截”可能脱落的血栓,彻底阻断肺动脉栓塞的风险。“滤器的选择和放置位置需精准计算,”杨波主任介绍,“根据患者血栓位置、下腔静脉直径,我们选用可回收滤器,后续待血栓稳定后可通过微创方式取出,避免长期植入带来的并发症”。术后检查显示,患者左下肢血栓清除良好,当天肿胀症状即明显缓解,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轻微活动。
专家简介
![]()
杨波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普外科、血管外科临床工作,擅长肝胆胰脾血管的临床诊疗,尤其是静脉曲张,血管畸形,下肢静脉血栓和动脉硬化疾病等外周血管疾病的诊疗,曾在上海九院进修血管外科。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监制:荣良群
总编:王云清
编审:李长鑫
编辑 | 图文:吴佳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