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正式步入“十五五”规划周期。10月28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扩大内需战略升级、科技自立自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构建、绿色转型刚性约束增强——这些顶层设计既回应着当下的发展关键,也延续着中国对宏观经济治理的深度探索。
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如何理解新一轮规划与政策背后的逻辑?答案或许潜藏于历史的思想土壤中。
一个世纪前,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以其对“有效需求”“预期”“信心”的开创性洞察,重构了现代经济学的语言体系。今天,他的思想依然是我们理解现实、把握未来的重要资源。
值此承前启后之时,由芒格书院策划、中信出版集团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李井奎教授翻译的《凯恩斯文集》全11卷正式面世。这套历时十年打磨的文集,首次完整收录凯恩斯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不仅是对经典的系统整理,更是对中国当下发展与个体选择的思想回应。
![]()
“预言”的锻造:在历史火线上的经济学家
如果我们一意孤行,蓄意要使中欧陷于贫困之地,我敢预言,复仇的烈焰绝不会止息......
——凯恩斯,《〈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20年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要理解凯恩斯的思想为何至今依然锋利,必须回到他身处的一个个历史现场。他不是一个深居书斋的理论构建者,而是一位在时代危机最前沿思考与行动的“思想战士”。
1919年,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凯恩斯出席了决定一战战后秩序的巴黎和会。他目睹战胜国对德国施加巨额赔款,深感这将摧毁德国经济,并埋下仇恨种子。因为抗议未被采纳,他筋疲力尽,在协约签署前离开了代表团,随后迅速写下《〈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
![]()
凯恩斯(中)与同事们在巴黎和会上
在这部著作中,他预言了严苛条约可能导致的经济崩溃与政治灾难,认为巴黎和会的和约制定者们创造了一个“迦太基的和平”。
当年,这本书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一年内卖掉了十多万册。它不仅让凯恩斯一举成名,更首次展现了他将经济分析、政治判断与道德关怀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
反叛的鼓声还在继续。1925年,英国政府决定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凯恩斯强烈反对,并写下《丘吉尔先生政策的经济后果》一文(丘吉尔时任财政大臣,此文收录于《通往繁荣之路》一书中)。他指出,在高估的汇率下恢复金本位,将迫使国内通过降低工资和通货紧缩来维持竞争力,其结果必然是“劳资斗争加剧,失业持续”。
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见,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与罢工潮。这次论战,彰显了他对僵化制度安排的警惕,以及为公共利益抗辩的勇气。
![]()
到了1944年,凯恩斯的身体因为心脏病的原因变得衰弱。但在整个世界舞台上,他已经是最引人注目的大师了。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核心智囊,他出席了奠定二战战后经济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凭借敏捷的逻辑与直觉,活跃的想象力,常人无可匹敌的言辞恰当感,他让整个会场“洒满金光”。
会上,他提出了一套国际清算同盟计划,试图创建一种名为“班科”(Bancor)的超主权世界货币,以构建新的货币体系,维护英镑的国际地位。尽管最终方案因美国的强势而妥协,但他为国际合作机制所进行的宏大构思与艰苦谈判,展现出他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全球治理实践的努力。
凯恩斯出生于马克思去世的那一年。他的人生与思想都与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对他而言,他始终努力将一种传统道德基础上的文化与一个更世俗的价值世界协调起来。所以经济学的任务不是在不确定性面前无所作为,等待市场自发调节(用他自己的名句来说:“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而是在承认“未来不可知”的前提下,运用理性与制度,创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少浪费、更贴近“良善生活”的经济社会。
理论的革命:重写经济学的语言
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这些方面,一个人到了25岁或30岁以后,很少再能接受新的理论,所以,公职人员、政客,甚至鼓动家所运用的思想,不可能是最新的。但是,无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凯恩斯发起的思想革命,其核心是颠覆了统治古典经济学的定律(如“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他为人们理解现代经济波动,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概念工具箱。
凯恩斯指出,决定总体就业和产出的,不是经济的生产能力上限,而是“有效需求”——即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当有效需求不足时,无论企业多么高效,工人多么勤劳,经济都会陷入非自愿失业和生产过剩的萧条。这一洞见,将经济分析的焦点从供给侧转向了需求侧。
凯恩斯进一步追问:为何有效需求会波动?关键在于“投资”的不稳定性。投资决策依赖于对遥远未来的预期,而未来本质上是“不确定的”,无法用概率计算。因此,企业家的投资冲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一种“自发的乐观主义”,即“动物精神”驱动。当信心高涨时,投资繁荣;当信心因某种冲击而崩溃时,投资便会骤停,引发连锁衰退。
![]()
基于此,凯恩斯开出的药方并非简单的“大政府”。他主张,当私人部门因信心崩溃而集体“蹲下”时,政府必须站出来充当“最后的雇主”,通过财政政策(如公共工程)直接创造需求和就业。这并非要取代市场,而是在市场“失灵”的非常时期,用公共支出托住社会经济活动的底线,防止陷入通货紧缩的无底螺旋,为市场机制的自我修复赢得时间和空间。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与其让工人闲置,政府甚至可以考虑“雇人挖坑,再雇人把坑填上”,虽然这看似浪费,但货币的流动本身就能重启经济循环。
因此,真正的凯恩斯,绝非“无节制干预”的鼓吹者。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一种以短期框架分析长期问题的倾向,正是这种倾向造成了国内对凯恩斯思想理论上的误读与政策上的误用。凯恩斯其实是致力于为市场安装“理性稳定器”,其核心是“相机抉择”与“逆周期调节”,目标是拯救市场,而非消灭市场。
![]()
经济学家吴敬琏
实践的智慧:从投机者到价值投资先驱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我看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12章,可能也是对资本市场运作方式的最好描述,也是对人们真实运作方式的最好描述。它是规范性的,描述性的。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第12章。
——巴菲特评凯恩斯,2010
凯恩斯的伟大,在于他不仅重写了经济理论,更亲自在资本市场上实践并验证了自己的哲学。
20世纪20年代,初涉投资的凯恩斯信奉“自上而下”的宏观趋势交易。他利用杠杆,大胆押注汇率、大宗商品期货,试图通过对经济周期的预测来获利。然而,市场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在1920~1921年和1928~1929年的市场剧烈波动中,他两次遭遇爆仓,几乎损失殆尽。
惨痛的失败促使他彻底反思。他意识到试图预测“市场情绪”如同空中楼阁。到了30年代,他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投资哲学转向。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清晰地阐述了他的新原则:
随着经验的增长,我越来越确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相当大量的资金投入于你认为自己有所了解并且对其管理有充分信心的企业中……将你的投资限制在少数几个你真正有信心的对象上。
这意味着,他的关注点从“波动的价格”转向了“稳定的价值”;从猜测“别人明天会出多少钱”转向评估“这家企业在未来十年能创造多少收益”。
他将这套理念应用于管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切斯特基金。他的投资组合高度集中,前七八只股票的仓位常常超过总资产的半数。他偏爱资本雄厚、管理层可靠、派息稳定的大型企业。从1931年到1947年,该基金在凯恩斯管理期间取得了年化收益率约 16%~17% 的成效,远远跑赢同期英国股指。
巴菲特多次称凯恩斯为“最值得一读的实用主义经济学家”,并一再推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认为其中第12章“是对资本市场和人类行为最好的描述,每一个字都正确”。
他指出,凯恩斯在1930年代转向研究企业基本面,与本·格雷厄姆几乎在同一时间达成共识——最明智的投资方法,不是预测市场,而是理解企业。格雷厄姆后来写下《聪明的投资者》,而凯恩斯早已在《通论》中,把“投机与投资”的区别讲透:投机是猜测别人会买什么,投资是理解自己为什么持有。
![]()
查理·芒格则更直接地表明:凯恩斯的成功证明了“理性与专注的力量”,他选择集中投资于极少数高质量企业,而不是分散押注。“少而精”的理念,后来成了芒格一生推崇的投资哲学。
![]()
巴菲特和芒格
凯恩斯由此完成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的统一:在宏观上,他呼吁政府通过政策来稳定“社会总体的信心”;在微观投资中,他则告诫投资者,必须克服自身的“动物精神”,通过深度研究来建立个体的信心,并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坚守的耐力。
典藏的重生:十年磨一剑
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 如果在暴风雨来临的时节,经济学家只是告诉我们一旦风暴肆虐足够长的时间后,大海会再次恢复平静,那么,这群经济学家给自己设定的任务也就太简单、太无用了。
——凯恩斯,《货币改革略论》,1923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固然是凯恩斯思想的皇冠,但若只读此卷,无异于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凯恩斯思想的萌芽、演变与多维展开,都散见于他更为广阔的著述之中。
![]()
新版《凯恩斯文集》共十一卷,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凯恩斯著作集合。它系统性地呈现了其思想发展的完整轨迹:收录了凯恩斯生前正式出版的所有书籍,从早期的货币研究、财政与国际金融分析,到写给公众的政论与散文,再到代表其思想巅峰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译者李井奎教授,是国内少数长期系统研究凯恩斯的学者。十二年前的一个冬日下午,他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小小的志愿——独自翻译完一整套《凯恩斯文集》。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决定将占据他十余年的光阴。十年的打磨,不只是语言的修正,更是一场与思想的长谈。李井奎追求的不仅是概念的精准,更要重现凯恩斯原文的逻辑韵律、修辞魅力与那种“讥诮而又充满希望”的语调。
“我曾与百年难得一遇的伟大心智日日相伴,”他说,“他不仅给我学术上的启蒙,更教给我热爱知识和这个世界。”
![]()
译者李井奎教授
本套文集的设计,也力图完成一场思想的视觉化呈现。有别于传统经典套装组合的方式,著名设计师艾藤为整套文集建立了沉稳而富有叙事性的视觉系统。每一卷的封面都不是孤立的图案,而是一段经济思想史的注脚。
![]()
《凯恩斯文集》全套封面
比如《〈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一册,以一只装满战机、工厂模型的陈旧“背包”作为核心意象,象征着战后欧洲背负的沉重经济与政治负担。在电视机出现之前的时代,凯恩斯用文字描绘的图景扩大了公众的想象力,我们希望以同样的理念,将凯恩斯文字中的忧思与警示,转化为触目可及的视觉冲击。
![]()
封面源于一战时法国军人的真实背包
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走进凯恩斯思想的密林,芒格书院特别编撰的配套《导读手册》,将作为整套文集的附赠读物,其中汇聚了吴敬琏、钱颖一、韦森、史晋川、梁小民、赖建诚等重要学者的重磅解读与评论。无论是初探经济学的读者,还是资深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
《凯恩斯文集》导读手册
■ 结语
《凯恩斯文集》的出版,不仅是一次经典的重译,更是一次思想的重建——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凭借理性与信心,做出清醒的选择。
“十五五”的蓝图正在展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企业家与普通个体,都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凯恩斯用他的一生与著作告诉我们:经济会波动,信心会坍塌,但理性与行动同样能够将其修复。理性,不是一种等待完美信息的计算,而是在信息不完备时依然做出审慎判断的勇气;信心,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制度、对专业、对人性韧性的信任,所采取的现实行动。
我们与凯恩斯之间,隔着一个世纪的烟云,却并未隔断思想的回响。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市场的投资者,还是一个寻求在世界中安身立命的个体,都能从这套《凯恩斯文集》找到一个与伟大心智对话的契机,重新感受到经济学的温度——它从来不是黑板上冰冷的公式,而是在复杂世界中,做出理智选择的艺术。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思想精粹,重磅集结
历时十年打磨深耕,首次完整收录
凯恩斯生前出版全部著作
![]()
-End-
2025.10.30
编辑:闪闪 | 审核:孙小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