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14平方米的邻里中心与架空层成为新品卖点,同期49%的一期去化率更显刺眼——北京楼市的规划调整潮,正在政策红利与存量压力间寻找平衡。
35亿地块的“加减博弈”:清樾府二期调规背后的账本
近日,北京昌平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CP01-0901-0006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项目公示。据了解,昌平科学城西区CP01-0901-0006地块,承载着北京住总置业35亿元拿地成本的清樾府项目,正以“一减两加”的规划调整寻求突破。数据显示,二期总建筑面积较原规划减少3920.3平方米,却在地上不计容区域新增314.45平方米空间(含234.32平方米邻里中心、80.13平方米架空层),同时通过内嵌阳台设计提升套内实用面积。
![]()
图源:北京昌平区人民政府官网
这组调整数据的双重逻辑清晰可见:既响应2025年2月《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中“开敞阳台、共享空间”的品质要求,又试图破解一期销售困局——416套一期房源仅网签204套,49%的去化率意味着200余套待售房源,将与升级后的二期产品直接竞争。
7区23盘调规潮:从单盘优化到41.34%成交贡献的全域趋势
其实,清樾府的调整并非孤立案例。据新京报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北京昌平、大兴、亦庄等7个区域的23个住宅项目先后启动规划优化,形成覆盖刚需至改善市场的“调规集群”,两类路径的市场反馈差异显著:
品质升级路径:大兴御璟星城元启在新增南北开敞阳台与共享空间后,网签数据实现“三级跳”——调规前仅61套(去化率5.8%),调规后累计网签231套,单月峰值达179套;而亦庄北京润府二期因增设风雨连廊导致同一地块产品差异,引发前期126户业主联名反馈。
需求适配路径:海淀嘉华天珺西区将户均建面从111平方米压缩至100平方米,通州朝棠揽阅东区直接缩小户型面积,通州北投云帆汀澜更调整建筑朝向(东西向改南北向),以适配刚需群体对低门槛、优朝向的需求。
第三方机构统计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北京商品住宅成交8024套,其中调规集中的昌平、大兴区域贡献41.34%成交量,但全市供应总量同比下降27.5%,调规区域与非调规区域的成交分化进一步拉大。
3米层高与7.3万套存量:政策引导与市场博弈的“双刃剑”
调规潮的本质,是2025年房地产政策与市场现实的深度碰撞。5月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最低标准提至3米、楼板隔声量要求升至65分贝以下,推动房企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新规落地前一周,北京新房网签量同比增长32.5%,政策导向效应明显。
但市场理性始终主导最终结果:海淀嘉华天珺东区322套房源网签216套(去化率67.1%),同期取证的西区424套房源因户型偏大网签为零,倒逼房企启动调规;而御璟星城元启的案例则证明,精准匹配需求的升级能突破销售瓶颈。这种分化背后,是35%看房者的“品质溢价意愿”——调研显示,该群体愿为3平方米阳台拓展或2分贝噪声降低支付5%-8%的房价溢价。
更需关注的是“存量挤压风险”:据北京住建委官网披露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9日,北京可售期房套数为96175套,其中住宅42180套,而10月29日当天认购住宅套数为99套,若按此消化速度不算新增,消化库存需要426天,而数据显示,9月份新增入市的住宅达4622套,可谓新房去库存压力山大。若调规新品过度分流客源,可能加剧存量消化压力。目前已有8个项目尝试“差异化消化”策略,如清樾府一期推出“装修升级包”(加价300元/平方米)、御璟星城元启设置“老带新额外折扣”,但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仍需3-6个月市场验证。
![]()
图源:北京住建委官网
对于314平方米的新增空间能否撬动49%去化率的困局,7.3万套存量与调规新品如何共存,本质是房地产“品质化转型”的试金石——只有让政策要求、企业成本与购房者需求形成三角支撑,“好房子”才能真正成为稳定市场的“压舱石”。
(信息参考来源:北京住建委官网数据、昌平区人民政府官网、新京报、房天下网楼市内参组及公开新闻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