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畔,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老影剧院焕新亮相,以“红房子艺术盒子”之名,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唤醒集体记忆;大阳山下,文化供给不断延伸,文体中心开到家门口、小区公共空间打造全龄共享阵地,让乐享生活可感可触……在千年文脉浸润的苏州浒墅关经开区,一座以文化赋能民生,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宜居宜业乐享之城悄然崛起。
近日,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始建于1971年的红砖建筑——浒墅关影剧院经保护性修缮,变身“红房子艺术盒子”焕新亮相,连续3天的音乐盛宴吸引超4万人次汇聚。这座承载着几代浒墅关人记忆的老影剧院在沉寂20多年后,以音乐的名义回归,用澎湃声浪唤醒集体记忆。
![]()
“文脉的传承同样需要契合民生之需。”“红房子”项目负责人介绍,老影剧院并非简单的“翻新”,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保护性修缮。项目团队在完整保留老影剧院原有建筑的红砖立面材质同时,将其内部改造为综合性展示空间,旨在打造一个兼具历史厚度与城市温度、呼应民生的文化体验新地标。
在浒墅关经开区,顺应民生所需,以文化赋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房子”并非个例。就在距“红房子”咫尺之遥的大运河上,造型别具一格的浒关南桥、北桥吸人眼球。桥身,大量运用三角形与菱形元素,充分彰显现代结构美学;桥中,几座“尖顶阁楼”突起,是特意营造的观水场所;桥下,运河汩汩流淌,一艘艘货轮推开波纹向前驶去。
![]()
“我们致力于将浒关南北桥打造成苏州首个运河上的文化艺术空间。”大阳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桥上的公共区域,两座大桥已引入网红餐饮、咖啡店等进行文化植入,同时不定期开展书画、摄影、文创作品展,举办漫游打卡、非遗好物、亲子手作等文化体验。
如今,浒关南北桥已成为融合艺术、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浒墅关特色文旅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每天来此休闲、休憩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上午在图书馆看报,下午打乒乓、听评弹。这是家住浒墅关经开区新浒花园二区的顾伯伯的生活日常。“文体中心就在家门口,想玩啥都有,方便。”顾伯伯乐呵呵地说。
顾伯伯口中的文体中心是指浒墅关文体中心(永莲分中心)(以下简称“永莲文体中心”),就在新浒花园二区东门口,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三层,2024年9月完成整体改造升级。
改造后的永莲文体中心以人文、便民、互动交流为核心,以浒墅关特色文化为符号,打造“浒韵乐享中心”,复苏往日关口巷间的人情交织,成为文化传承新标杆。这里设有日间照料、评弹书场、苏州图书馆新浒分馆、羽毛球场、音乐室、乒乓球室、舞蹈室、棋牌活动室、妇女儿童活动室、多功能展厅、书法室等丰富的活动场室。同时,依托浒韵乐享中心,培育了“永莲益家”“暖阳银龄”两支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和“永莲悦韵艺术团”“永莲雅韵戏曲团”“舞动莲花舞蹈队”“莲香舞韵舞蹈队”四支民间文艺团队。
推进文化惠民,丰富基层文化供给,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各类生活服务,是浒墅关经开区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亦是文化赋能的题中之意。
在韵动四季花园小区,龙华社区设立“韵享·幸福空间”,打造全龄共享阵地,并通过嵌入式悦享服务,浸润居民幸福日常。龙华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悦享服务覆盖老年关怀、青少年成长、亲子互动、邻里融合等多个维度,截至目前已开展系列活动30余场,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
![]()
浒墅人家社区为激活居民参与热情,创新推出“社区馆长日”制度:每周选取2~3日,邀请有热情、有能力的居民担任“临时馆长”,全程主导舞蹈房、乒乓球室、健身区等公共空间的管理。老党员华师傅主动请缨任“乒乓球室馆长”,不仅每天提前到岗清扫、检查器材,还牵头组织8场“邻里乒乓球友谊赛”,让冷清的活动室变成居民以球会友的“热闹地”。如今,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率提升40%,“我的社区我做主”的意识深植居民心中。
浒墅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区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推出更多贴近生活、富有区域特色的文旅活动,让文化建设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将浒墅关打造成为苏州西北部的宜居宜业乐享新城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