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阿姨今年67岁,在小区里出了名的贤惠细心,早晨的厨房,总能闻到她蒸鸡蛋的香味。可没想到,就在上个周日的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把这个普通家庭推向深渊。
那天,和往常一样,她精心地把鸡蛋用水洗净、放进锅里煮,拆壳咬下第一口,半小时不到,腹部剧烈疼痛、接连呕吐、高烧不止,儿女送她去医院,也没能挽救回来。医生的那句“真不是噎着了,而是鸡蛋洗过了”让家属和邻居们目瞪口呆。
![]()
洗鸡蛋能死人?这听上去是不是太难以置信了?很多人可能还觉得“洗净”才卫生,却没想到这个自以为对的习惯,竟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健康风险。为什么鸡蛋水洗了反倒更危险?普通人防不住的隐患都在哪?
其实,刘阿姨的遭遇并非孤例。医生表示,每年都有因鸡蛋处理不当而引发食源性感染的病例,高发人群主要为老年人。鸡蛋表面虽看似光滑,实际上包裹着一层肉眼难辨的“外壳膜”,这是一种蛋壳表面的天然保护膜,能有效阻止细菌、灰尘等外来污染物侵入蛋内。它好比一层“隐形防护衣”,不仅延缓水分蒸发,也为内在蛋白提供安全屏障。
![]()
但不少家庭主妇出于“更卫生”的考虑,习惯用水直接冲洗鸡蛋。看似干净,其实正是在无意中破坏了鸡蛋的保护层。湿漉漉的蛋壳,上遍布着微小的孔隙和细微裂缝,一旦水流冲刷,会让保护膜掉落,细菌、病原体借助蛋壳小孔“溜”进蛋内,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尤其是沙门氏菌感染,能导致高热、呕吐、腹泻、严重时出现感染性休克。
更值得警惕的是,自来水并非绝对无菌,冲洗过程中反而可能将水中杂菌带到蛋壳表面。而很多家庭只是简单“洗,立刻煮”,并未彻底煮熟,蛋内温度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一项权威数据表明:老年人因沙门氏菌感染诱发重症并发症的概率,是普通成年人的2-3倍。如抢救不及时,很容易诱发败血症、脑膜炎、急性肠炎等致命问题。
![]()
像刘阿姨这样,吃鸡蛋后没多久便急速出现腹泻、呕吐、高烧,其实正是急性肠道感染的表现。医生临床总结,老年群体如果习惯性水洗鸡蛋并食用,即使没有立即出现严重症状,也有可能反复出现以下变化:
肠胃功能下降: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因摄入受污染鸡蛋、肠道菌群紊乱的比例上升12%~18%。
抵抗力进一步减弱:高龄感染性腹泻后,免疫屏障本已脆弱的老人更易“雪上加霜”,诱发呼吸道、泌尿系等多系统交叉感染。
恢复慢、预后差:部分感染者虽经治疗症状缓解,但营养吸收能力受损,半年后体力恢复仍不如感染前。
轻则腹泻、重则休克:沙门氏菌感染的凶险之处,在于部分变异株可在24小时内引发全身中毒反应,尤其是体弱、慢性病老人,危害更大。
家庭交叉感染:被水洗过的鸡蛋若没即时煮熟,指尖残留的细菌也可能带到其他食材,导致一家人都“中招”。
面对常年流行的家庭清洗习惯,医生建议这样做,科学又放心:
买回家的鸡蛋不用急于清洗,也不要用水擦。蛋壳表面的保护膜能延缓滋生细菌。若担心表面有污染,最好单独存放于清洁的保鲜盒或专用蛋托内。
![]()
做饭时如需清理蛋壳表面,建议用干净、不带水分的抹布、厨房纸巾轻擦表面即可。绝对避免用水浸泡或冲洗。
烹饪环节要“火候到位”。无论煮蛋、蒸蛋、炒蛋,都要确保蛋黄、蛋白全部凝固。对免疫力弱的老人和儿童,溏心蛋、流心蛋、半生不熟的“温泉蛋”都不宜食用。
鸡蛋如有破损、变形、异味、表面黏糊或带有霉点,直接丢弃,切不可抱侥幸心理继续食用。
操作完生鸡蛋后,注意及时用流动水和香皂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