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3日,由全国总工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妇联、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职工托育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
![]()
据悉,2025年职工托育职业技能大赛主题为“‘托’成长希望 ‘育’美好未来”,包括省级初赛和全国决赛,全国近5万名选手参加,其中189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设置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2个项目,全面检验选手综合职业能力。在为期3天的决赛中,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代表队在“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和“保育师”2个赛道同台竞技。决赛中获得第一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次年将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是第二次举办的全国性托育职业技能大赛,赛程设置、评价体系等较往届有了一定程度优化。在火热的比赛氛围中,选手们角逐技艺高低,还共同许下了一个个关于爱与成长的诺言。
![]()
实操权重提升至总成绩的70%
本次大赛是加强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从赛题设置上看,本次大赛进一步突出了对托育服务人才实操能力与专业素养的重视,充分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赋能”。
10月21日下午,理论考试拉开帷幕。时长共计45分钟的理论考试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60道题。
“理论考试的覆盖面非常全,涉及托育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我们工作要干什么,考试就考了什么。”本次大赛“保育师”个人奖第一名获得者、辽宁省代表队选手孙静告诉记者。
10月22日至23日,选手们迎来了实际操作考核。实操考核包括回应性生活照料、卫生保健与护理、意外伤害应急处理、早期发展支持4个模块,每名选手需依次完成从4个模块抽取到的题目。为婴幼儿换尿布、喂奶,教孩子们如何正确洗手,处理婴幼儿气道异物梗阻……实操考核题目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
据主办方介绍,与往届相比,本次大赛在评价体系上作出重要调整,在注重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前提下,将实操考核的权重提升至总成绩的70%,更全面检验选手综合职业能力。
江苏省代表队选手郭瑜嘉表示,大赛不仅能反映出备赛情况,也非常考验选手的经验、日常积累和心态,因此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充分学习和训练,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在未来工作中若遇到相关突发情况就能用得上。”郭瑜嘉说。
本次大赛“婴幼儿发展引导员”个人奖第一名获得者、上海市代表队选手孙豫表示,在备赛的过程中,上海市为选手们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指导,每个模块都有来自不同体系、不同专业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自己获奖的秘诀是“用心用情。不仅关注比赛本身,更关注孩子们,更好地回应孩子们的需求至关重要”。
“单个考题涉及的场景更全了”
在本次大赛专家组专家周密看来,通过大赛倒逼行业形成更规范的标准,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树立托育服务行业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标杆更是重点。
“在实操考核的考题设置上,单个考题涉及的场景更全了。”周密告诉记者,选手不光要会操作,还要考虑该场景下可能存在的“隐藏点”。
以换尿布这一考题为例,周密介绍,过去一些相关比赛中“换尿布就是换尿布”,规范完成这一操作即可,场景较为单一。但本次大赛在换尿布的考题设置中还增加了“一名宝宝本身很想睡觉,但出现臀红,如何处理”等场景。“出现臀红的宝宝在换尿布后需要晾干10分钟至15分钟再穿尿不湿。但考题案例中的宝宝已经很想睡觉了,选手应该如何应对?”周密表示,这意味着选手们不仅要规范完成换尿布的操作,还要更好地回应孩子的需求。考题中设置的这些场景在实际工作中都可能会遇到,如何应对则充分体现了选手的综合素养。
四川省代表队选手马丽阳对此深有感触。她抽到的一道考题与排气操有关。不同于单一场景下规范完成操作,她面临的场景更为丰富——一名孩子的妈妈因为孩子肠胀气十分焦急,来到附近的社区托育点求助。
“我们不是简单地排气,还要和孩子的妈妈进行亲切沟通,教会妈妈如何操作,缓解她的焦虑,增强家长对托育机构的理解和信任。”马丽阳告诉记者,这也是“家托共育”的重要内容。
总体来看,尽管此前有题库,但对选手来说依然难度不小。此外,本次大赛在实操考核的部分模块中还增添了一名“SP”(即标准化病人)角色。“SP”在赛场上充当实习生的身份,会在选手接受考核时询问其问题。周密直言,这对高压环境下选手的操作规范性、应变能力和细节执行力提出了要求。
“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关爱”
“大赛的成功举办对推动行业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江苏省托育服务行业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江苏省代表队领队曾山表示,大赛为托育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操能力设立了清晰的高标准,提升了托育服务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吸引力。
“大家一开始都是奔着赢的目的而来,在准备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江苏省代表队技术指导张海容认为,通过比赛,选手们不仅强化了婴幼儿照护相关技能,也提升了专业能力和自信心。
在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带头人邓小利眼中,大赛考验技能和经验,更考验选手对孩子们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关爱,这决定了他们在托育服务行业的道路上能否走得更稳更远。“你会感觉选手们眼中好像有光。”邓小利感慨,选手们满怀对托育服务的热爱,用自己的技能、专业与爱心“托”起孩子们的未来。
北京市代表队技术指导王悦也认为,比赛不仅应考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应体现对婴幼儿的尊重和回应,要求尊重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精准解读其需求并及时恰当给予回应。例如,在冲泡奶粉并喂奶的赛题中,要求选手能通过婴幼儿的哭声、肢体动作等快速识别其真实需求,及时回应。
“大赛的考察方向反映了托育服务人才培养的多个趋势。”王悦表示,首先是强调医育融合,突出护理、急救、喂养、身心发展支持等综合能力考查。这表明托育服务行业人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活照料,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更好地满足婴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其次,更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突出岗位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
从回应婴儿啼哭来为其建立安全感,到设计游戏和活动来促进幼儿身体和感知发展,再到通过均衡营养和预防疾病来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大赛上,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逻辑。虽然比赛已经落幕,但更专业化、科学化、标准化、人性化的托育服务正在广袤的大地上“扎根生长”。
![]()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供图:大赛主办方
编辑:李诗尧
校对:于洋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