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之役,从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十二日南宋出兵 起,至八月十一日宋军遭到惨败止,历时3个月。在此期间,南 宋和蒙古之间的重要军事活动有以下几项。汴京之变 宋军预定进军的第一个目标是汴京(今河 南开封)。宋军出动的总兵力约6万人,号称20 万大军,①兵分两个梯队。第1梯队,由淮西兵1万余人编成,由知庐州全子才为主将,于六月十二日离庐州, 先期向汴京进发。第2梯队,由淮东兵5万人编成,由赵葵为主 将,其任务是先期夺取泗州、宿州,尔后与全子才在汴京会师。宋军第1梯队,在全子才率领下,于六月十八日从寿州(今安 徽寿县)北渡淮水(今淮河),踏着泥泞的道路前进,有时还要涉过 深至腰及颈的汜水。六月二十一日抵蒙城。此县有2城,依涡水而 立,然“城中空无所有,仅存伤残之民数十而已。”②全子才率 部沿涡水向西北方向进发,“沿途茂草长林,白骨相望,蠃蝇扑面,杳无人踪。”③六月二十二日军至城父(今安徽亳县西南)。 此城墙高池深,旧号“小东京”。④然因战火摧残,城中未毁官 舍只有两三处,民舍只剩十余家,是一片残破的景象。六月二十 四 日 , 全 子 才 抵 亳 州 守 军 官 兵 7 人 降 , 这 算 是宋军出师以来的第一次收获。与此同时,黄河北之单州(今山东 单 县 ) , 原 先 降 蒙 古 的 出 戍 军 6 0 0 余 人 ,闻 宋 军 进 兵 河 南 , 便 自 动出降,这是宋军的第二次收获。尔后,全子才继续沿涡水西 进,过卫真(今
河南鹿邑)、泰康(今河南太康)诸县,“皆残破 无居人”。①宋军第1梯队在水网地区长途跋涉20天,终于七月 初二日抵达汴京城东20里处安营扎寨。汴京城内,原先投降蒙古的金朝官吏李伯渊等人,得知宋军 进兵河南的消息,便酝酿发动兵变。李伯渊等人,先期以文书私 通降宋的谷用安、范用吉,约定预做宋军在汴京的内应。当全子 才所部抵近汴京城东郊时,李伯渊与李琦、李贱奴等人密谋杀死 了崔立、范秀、折希颜,倾城兵六七百人及城民千余家出降迎宋 军。七月初五日,全子才率部整兵入汴京。在宋军第1梯队西进的同时,由赵葵率领的第2梯队5万人, 在夺取泗州、宿州等地后,于七月二十日赶至汴京,与全子才会 师。捷报传至宋廷,立刻对前线将帅加官晋爵,赵范、赵葵、全 子才分别被命为
知开封东京留守、知应天南京留守、知河南府西 京留守,好象是说东京、南京、西京等地已经归南宋所有了。从表面来看,宋军不费一枪一矢就夺取了被金朝占领达百余 年、后又被蒙古人占领一年半的汴京,好象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 胜利。但实际上,一来汴京是一座遍地是“荆棘遗骸”的破城,② 宋军不仅从这里捞不到半点好处,而且还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大包 袱;二来宋军粮饷已经不继,只能“以俟粮夫之集”方能行动;更为严重的是,一场恶战之前的平静,对宋军来说预示着潜在的 灭顶之灾。蒙古军对宋军的长驱直入,并不是置若罔闻。蒙古大将速不台、塔察儿,在闻悉宋军进兵河南的消息后,为粉碎宋军的进 攻,预先采取了下列措施:决开黄河南旧有寸金堤,使河水淫溢。结果,把汴京到 寿春的大片豫东地区变为泽国。 “道路水深有至腰及颈处。”这对 宋军的西进起到了迟滞作用,对宋军的粮饷输送也增大了困难。在三京及其附近地区遍布“哨马”和“增屯设伏”。 正如当时京湖制司得到的情报说: “虏中传南朝来争河南,哨马 已及孟津、陕府、潼关、河南,皆增屯设伏。”实行“空城”诱敌之策。前已叙述,在灭金大战结 束后,蒙古主力已经撤离河南。在得知
宋军进兵河南的消息后, 留驻洛阳的蒙古军队也主动撤离,使之变为一座空城,给宋军造 成一个“示弱”的印象,促其骄纵,为尔后反击创造有利条件。命部将刘亨安率部,在洛阳城东朱军进兵的必经之路, 配置伏兵,待机给宋军以重创。求 功 心 切 的 宋 军 主 将 赵 葵 , 进 入 汴 京 之洛阳之复 后,不问军饷馈乏之状,也不察蒙古军情,一味督促部队继续西进。他还指责先入汴京暂驻待粮的全子才说: “我辈始谋据关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趣洛 阳 、 潼 关 何 待 邪 ? ” ③ 全 子 才 以 实 情 相 告 :粮 饷 未 集 , 难 以 进 兵。赵葵听不进去,益加起劲地督促全子才快快西进。当时实际 情况是:蒙古军已经做好了反击宋军的准备。宋军军饷已经十分 艰难,6万部队进入饥馑的河南大地,所需粮饷,全靠两淮供应。 而淮西方面, “自合肥部舟至京口支装,涉湖而江,又溯湖而 淮,北过徐泗,南过盱眙,历濠梁,抵寿春”,转了一个圈子仍 然没有出淮西境。然后,再征用大批民夫转运河南。其用民夫沿途“所过丘墟,寂无 烟火,骨殖横道,蓬蒿蔽空;”②又因为正逢雨季,路途的物力 和人的体力精力消耗甚大,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真正运到目的 地的粮饷为数就不多了。
就在上述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赵葵硬是把来自远方的数支队 伍 , 临 时 拼 凑 成 两 个 梯 队 继 续 西 进 。第 1 梯 队 , 由 范 用 吉 所 部 3000人、樊辛所部4000人、李先所部2000人、胡显所部4000人, 共计1.3万人组
成,命淮西师机徐敏子为监军,率之先行西上。 第2梯队,由杨义率庐州强勇等军1.5万人组成,随第1梯队之后 跟进。各部只给5日粮食。诸部受命后,纷纷叫喊粮少、难行。赵 葵不得不令各部“陆续起发”。③七月二十一日,徐敏子率领第1梯队启行。为解决部队携粮之 不足,徐敏子下令官兵:5日粮留作7日
食。当行至中牟县时,徐 敏子一面遣人回汴京筹粮, 一面遣勇士先去洛阳宣谕宋军消息。 七月二十六日,和州宁淮军正将张迪,奉徐敏子之命,率兵200 人潜赴洛阳。入夜后,张迪等人逾城大躁而入,然城中却
寂然无 应者。二十八日,徐敏子率领第1梯队整兵进入洛阳城。二十九日, 宋军所带5日粮在过去8日内已经食尽,只好“采蒿和面作饼而食 之。”④可以想见,如此饥疲之师,可以不攻自破。从作战指挥 上看,宋军进入空城洛阳,只不过是自投陷阱罢了。富有用兵韬略的蒙古军将领,成竹在胸。 预先配置在洛阳城东南之龙门地区的蒙古军骁 将刘亨安所
部,先是以空城之策把宋军第1梯队诱入洛阳城中,使之师老粮馈兵疲,不攻自破;继而集中兵力专打宋军第2梯队。七月二十九日,宋将杨义率领的第2梯队1.5万人,经过五六 天的长途跋涉,到达蒙古军设伏的龙门地
区。杨义不明本军已陷 入蒙古军的伏击圈内之情状,命令部队就地休息。宋军官兵刚刚 散坐蓐食,刘亨安便指挥蒙古伏兵,从山巅上立起黄、红大伞, 发出攻击的信号。宋军官兵为蒙古军的突如其来之举动所惊惧,立即军乱。蒙古伏兵纷纷从深蒿中跃起 ,刘亨 安 “横槊 驰突而 前,众皆从之”,①直扑宋军,宋将杨义猝不及防,全军大溃, 四散落逃,纷纷拥入洛水之中,大多溺死,部分逃出伏击圈后, 又遭到蒙古追兵杀伤大半。蒙古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凯旋 时,主帅塔察儿抚摩着刘亨安的脊背,赞叹道;“真骁将也!”② 还当场给予厚赏。龙门一战,宋军第2梯队遭到蒙古军的歼灭性打击。个别逃 生 者 , 连夜 奔 至 洛 阳 城 中 , 向 徐 敏 子报告杨义丧师消息,“于 是,在洛之师,闻而夺气。”③
八月一日,蒙古军在取得龙门之战的胜利 后,即派前锋进至洛阳城下扎寨。宋军在洛之 师,一无粮草,二无外援,正处于危难之际。徐敏子召集诸将商讨进止之策,议来议去,只有“回师”一途。④ 宋军鉴于蒙古军主力已经逼近洛阳城东南洛水沿岸的形势,徐敏 子一面下令遣兵袭击蒙古军前锋营寨,一面自率主力东渡洛水,背 水而阵。蒙古军多次发动小规模进攻,宋军官兵十分顽强,坚守 不动。八月初二日黎明,蒙古军以团牌为掩护拥进接战,把徐敏 子所部分割为三。战至中午,宋军杀伤蒙古军400余人,夺得团牌300余只,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这时,宋军官兵已有4日没有进食 了。徐敏子见形势不妙,召集诸将再议突围事宜。有的部将主张 突围而东,然范用吉所部归顺人楚 却献策说: “若投东面,则 正 值 北 军 ( 蒙 古 军 ) 大队 , 无 瞧 类 矣 。 若 转 南 登 封 山 , 由 均 、 许 走蔡、息,则或可脱虎口耳。”①徐敏子无奈,只好采纳此策,指挥宋军向南方突围。蒙古军察觉宋军突围的行动后,立刻纵兵 尾击, “追奔百余里”,杀伤宋军十之八九,②宋将樊显、张迪 等死亡,徐敏子中流矢几乎丧生,所乘战马死之,改为徒步从小路 突出险地。沿途收集溃散兵众300余人,边逃边战。徐敏子等300 余官兵,吃了2日桑叶、7日梨蕨,方得生还。
![]()
![]()
![]()
![]()
先前,宋军进兵洛阳时,徐敏子遣去汴京督粮的官兵,自汴 京督粮赴洛阳途中,适遇杨义军溃卒,方知龙门之战和洛东之战 宋军大溃的噩耗,遂驰返汴京,报告赵葵、全子才。赵、全二人 见大势已去,便于第2天开汴京东门, “班师而归”。③至此, 宋廷“收复三京”之举,遂以丧师近3万之众的代价而告终,端平入洛之役的结果,不仅是以蒙古 的胜利而告终,而且还宣告了宋蒙联盟已经不能破镜重圆。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平 入洛之役的发生和发展,是宋蒙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和起始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