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一场震惊朝野的暴力事件在大明午门左门爆发。当监国郕王朱祁钰主持朝会时,群臣因王振余党处置问题彻底失控,户科给事中王竑带头殴打锦衣卫指挥使马顺,随后毛贵、王长随两名宦官也被当场打死,史称“午门血案”。
土木堡之变:一切的导火索
这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二十万大军征讨瓦剌。由于王振专权跋扈,接连犯错,致使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英宗被俘,随行的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五十余名重臣战死,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
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同时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试图稳定朝局。
此时的北京危如累卵。瓦剌首领也先裹挟英宗南下,扬言直取京城。朝堂之上,主战派与南迁派争论不休,而王振虽已在乱军中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杀,但其党羽仍把持锦衣卫、司礼监等要害部门。八月二十一日,于谦临危受命接替邝埜出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守城事宜。
![]()
朝会失控
八月二十三日清晨,朱祁钰在午门左门主持朝会。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率先发难。
他先是弹劾王振祸国殃民:“不灭族不足以安民心,平民愤”,后越说越激动,以至于最后竟然当朝痛哭失声。
他的哭诉瞬间点燃了群臣积蓄已久的怒火。翰林院侍讲刘球被害死的惨状、土木堡战场上同僚的鲜血,此刻全部涌上众臣心头。
面对群情激愤,朱祁钰犹豫不决,毕竟自己还只是代理皇帝。万一哪天皇兄回来,再为曾经的“大伴”翻案,岂非不妙!最终他果断下诏“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容后再议!”
![]()
然而这道谕令更加激怒了大臣们——他们深知若错过今日,王振余党必将反扑报复。为国为己,也不能让此事石沉大海。于是大臣们很快达成了默契,他们静站朝堂,没一个人动,只是不停的痛骂、痛哭,并死死地盯着坐在御座上的代理皇帝。
朱祁钰哪见过这种阵仗,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可怕的沉默中,一个找死的家伙出现了。
![]()
锦衣卫指挥马顺一直都是王振的死党,帮着他干了不少坏事,刘球就是被他派人杀害的,此事人尽皆知,只是由于其势力太大,一直没人敢动他。
此时,这位马顺出马了,他仗着有皇帝谕令,竟然喝斥群臣,让他们立刻滚出去。
就这样,由陈溢点火,朱祁钰加炸药,马顺最终引爆,三方通力合作,即将上演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精彩火爆的一幕。
血溅朝堂
户科给事中王竑率先发难,他直接冲上前去揪住马顺的头发,然后用朝笏劈头盖脸猛击——这位平日以耿直著称的言官,此刻已完全失去了文人的斯文,甚至理智,直至最后咬下马顺面部的一块血肉。
![]()
马顺的惨叫惊醒了在场所有人。目睹平日作威作福的锦衣卫指挥使被殴打,群臣积压的恐惧与愤怒彻底爆发。礼部侍郎杨善、刑部尚书俞士悦等重臣纷纷加入,将马顺围在中间拳打脚踢。很快,这位权倾一时的锦衣卫指挥便倒在血泊中,成为明朝历史上,甚至是整个古代史上第一个在朝堂上被文官殴打致死的高级官员。
但马顺之死并未平息众怒。群臣转而逼朱祁钰交出王振的其他余党。
![]()
朱祁钰大脑已经短路——毕竟大臣敢要挟皇帝,实乃历史上头一遭。此时朝堂上唯一保持清醒的可能就只有在旁伺候的太监金英和冷眼旁观、并未参与斗殴的于谦。
金英算是当事人,虽然不属王振一派,但毕竟也是宦官一体。他眼见形势不妙——眼冒绿光的大臣千万别“看上”自己。
于是,他悄默溜地“遁”除了大堂,然后立刻派人去找司礼监的毛贵和王长随。毛、王是王振的同党,金英此时去找他们,实在是不怀好意。
当两人被连拉带拽地拖到金英面前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金英也没跟他们废话,一脚把他们踢进了大殿。
![]()
此时大臣们还在威逼朱祁钰,突然看见自己正欲寻找的“正主”出现在面前,那还不一顿老拳伺候。
很快,两人也被打死。
收场
此时的朝堂已成修罗场——乌纱帽、朝服散落满地,血迹从御座前延伸至丹墀。朱祁钰被眼前景象吓呆,起身欲逃。
说于谦清醒,就是体现在此时。大臣们只顾自己爽利,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马顺等人的身份。
![]()
马顺是锦衣卫指挥,毛贵和王长随也是司礼监宦官,虽不是秉笔掌印,却也能量不小。
朱祁钰是当前的摄政,如果没有他的命令,锦衣卫、司礼监是绝不敢乱来的,但如果他不撂句话,给此事件定性,那么他这一走,难保没有几个锦衣卫站出来,在王振同党的指挥下,打死几个大臣,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自发+复仇行为——可以原谅。
所以,关键时刻,于谦拉住了朱祁钰,这位新任兵部尚书厉声喝道:“马顺等罪当死,请殿下宣布百官无罪!”朱祁钰这才如梦初醒,颤抖着下诏赦免众人。
![]()
事件的余波并未就此结束。王振侄子王山被押往西市凌迟处死,其家族七十余口全部斩首。三具尸体也被悬挂东安门示众,军民争相击打泄愤。这场持续三个时辰的暴力事件,最终以王振集团彻底覆灭告终。
历史真实:多重证据链的交叉验证
小编说得酣畅,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其真实发生了。
这场震惊朝野的血案,在《明史》、《明英宗实录》、《国榷》等正史中均有详细记载。《明英宗实录》明确说:“群臣既殴杀顺,复索毛贵、王长随,捶死之,血渍廷陛。”
![]()
《明史・王竑传》则补充了更多细节:“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诛之。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另外,事件中王竑咬下马顺面部血肉的细节,也在多个史料中均有所验证。这种极端行为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反映了当时群臣对王振集团的切齿痛恨。正如《国榷》作者谈迁所言:“当是时,朝廷之上,忠义奋发,虽匹夫一怒,亦足以寒奸佞之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