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镇将军村吴方坝片区,连绵的蓝色大棚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光泽。崭新的高架棚与一旁色彩跳跃的田园彩绘、充满欢声笑语的露营地彼此呼应,交织出一幅“田园如画、产区成景”的现代乡村图景。这个9月底刚完工验收的产业提升项目总算落了地,不仅是村里眼下最热闹的话题,更成了这片传统农田向现代农业转型、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的“新地标”。
产业之变:从“传统耕作”到“智慧生产”的跃迁
“这真是实现了质的飞跃!”55岁的吴大爷摸着新棚结实的钢管,满脸感慨。在龙潭镇的统筹规划下,过去那些低矮单薄、怕风怕雨的小矮棚,正被一批高标准连棚逐步取代。将军村此次产业提升工程,总占地17.5亩,建了4座高标准连棚,总投资85万元,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根本性的空间解放。
“棚高4.5米,农机进出畅通无阻;内部2.4米高,再也不用弯腰憋屈干活。”将军村村支书邓建介绍,“单是棚型升级,通风、采光一改善,挂果率预计提升50%到80%。咱这棚里已经规划了精准滴灌,接下来就配置全自动设备,啥时候浇水、施多少肥,机器自己就能算明白。这么一来,一亩地能顶过去近两亩的收成,还能省下一大半人工。”
说到这儿,邓建声音更添了几分实在,“咱建这棚子,不是简单添几处种庄稼的地,是想给咱村搭个现代农业的架子——有配套的育苗棚、有先进的种植设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这才是能够支撑村庄长远发展、带动村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石。”
格局之变: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的“融合之路”
龙潭镇的乡村振兴实践,视野早已超越单一作物的生产。在镇里的统一布局下,如将军村这般的新大棚,被有机嵌入“农业+旅游”的整体发展框架中。它们不再是孤零零的生产单元,而是与原有的露营基地紧密联动,形成“大棚种植+标准化生产+田园体验”链条。
大棚专注高品质果蔬产出,露营地则成为吸引游客的窗口,让人们在星空下、田园旁,感受乡村生活的惬意。再加上村中那些绘有农耕故事与乡间风景的彩绘墙,龙潭镇正推动乡村从过去单一的“菜篮子”,蜕变为兼具生产、生态与旅游功能的乡村综合体。
乡风之变:从“人才外流”到“人心回归”的嬗变
产业的迭代与环境的焕新,正悄然重塑着龙潭镇整体精神风貌,乡风在产业的带动下愈发淳厚。人心稳了,发展才有根。如今在这里,聊技术、谈规划已成新风尚。
“以前年轻人总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吴大爷望着这片蔚蓝大棚,眼中充满期待,“家门口有了这样的产业,明年说不定我家孩子就愿意回来了。”
这片崭新的蓝色大棚,看似寻常,却实实在在地改写着将军村的产业底色——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转向“设施赋能+链条发展”的现代农业,这不仅是龙潭镇产业转型的“示范田”、三产融合的“连接线”,更是提振信心、凝聚乡风的“活力源”。在龙潭镇,高效农业、优美生态与富裕生活正在形成良性循环,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彭熙雨 刘庆)
来源:贡井区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