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氏家乘》记载,明初河北河间任邱县石门桥邢伯通、邢伯住兄弟二人奉旨移民,先到商河又迁临邑,在临邑城北任家楼定居。洪武末年朝廷下诏征调弓马娴熟之士,邢伯住应诏投军,临邑仅剩邢伯通一人。邢伯通三代单传,第四世才有兄弟三人,以邢政最著名,于成化十九年(1483)中举人,先任静海知县,后升岢岚州知州,以廉洁勤政著称,育有四子:长子邢溥、次子邢济、三子邢淳、四子邢浩。
长子邢溥天资聪颖,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举人,后任博野县教谕(正八品掌管地方教育、科举事宜)。邢溥在任期间重修博野县学宫、编撰《博野县志》(弘治版),并推动乡约制度在当地的实施,既延续了家族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通过地方教育职务,维持了邢氏在河间府一带的社会影响力。邢溥生三子,长子邢如默,次子邢如愚,三子邢如约。长子邢如默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先任浚县知县,任过工、吏、科给事中。邢如愚任过甘州行都司断事。邢如约善医御试第二,任德王府御医。
 ![]()
邢如约之女邢慈静,其母亲万氏夫人受到长女邢大姊不幸婚姻的刺激,格外疼爱邢慈静,发誓非贵人不嫁,到了28岁嫁给武定府人、(今惠民)新任山西大同知府马拯。邢慈静与马拯共同生活了17年一直是聚少离多,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二十九年(1601),母亲和父亲相继辞世两次回乡奔丧。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拯升任山西副使,被朝廷派往辽阳前线坐镇7年,夫妻二人根本无暇团聚。邢侗不忍八妹与丈夫长期分离,派季弟送姊赴辽与马拯团聚。邢慈静这次赴辽东之后才有了儿子,万历四十年(1612)邢侗不幸去世,邢慈静伤心欲绝千里迢迢回乡奔丧,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马拯升任广东右布政使来临邑探亲,夫妻再一次团聚。
万历四十四年(1616)马拯升为贵州左布政使,邢慈静知道马拯身体不好,极力劝阻辞官归里,马拯坚持赴任,邢慈静只好携幼子随行,不料马拯到贵州不到半年,就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邢慈静断发毁面一恸而绝,救治三日才苏醒。她亲自护夫灵柩,沿水陆三千里北归,数次遭遇狂风恶浪,差一点将船打翻,邢慈静扶柩大哭道,柩存人存、柩亡人亡,一行历尽千难万险返回故乡,葬马拯于武定府马家祖坟。邢慈静借诸葛亮的身世哀悼亡夫,作诗曰当年若稳隆中卧,不到秋风五丈原。在著名的《追笔黔途略》中描写的孤儿寡母、单帆孤舟、漂泊在危山险水途中的艰难历程,阴风凄苦雨啾啾哭灵声,让人读罢潸然泪下。王士禄将其收入《然脂集》中赞誉文笔高古,存班惠姬之风。
 ![]()
邢慈静经历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丧孙之殇,晚年落籍娘家寡居事佛自号蒲团主人,书斋取名芝兰室,刻下了著名的《之室集帖》,该帖梨木板刻共计10页,有双面刻字或单面刻字,刀工精良清竣秀拔特色鲜明。《之室集帖》共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她手临的《芝兰室兰亭序》,苍劲老辩端庄朴茂。第二部分是她自己手书的41首诗,称《芝兰室非非草》,情真意雅笔势蹁翻。第三部分是她集长兄邢侗书札墨迹,称《芝兰室来禽馆真迹》。邢慈静在帖尾记述:生平笃嗜先太仆兄笔迹,至今病中尚勤寤寐,检笥得此遂拭目双钩,命镌工劂之匪日不朽名书。明代刘重庆跋道:夫人禊帖自是夫人帖,然笔法婉劲晋体独存,余不知右军当年面目何似,然而视禊帖传世本千百矣,后有真赏或者其首肯于此。清代莫树椿叹道,不独诗才清妙,而字画之婉畅浑脱,尤非宋元以后笔墨嗟乎!天之钟灵毓秀城不择人,何独于夫人而特厚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