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大事,牵动万众人心者,莫过于高考。这几天正值考生挥汗如雨、考场拼搏之时,感慨之余,读匾有悟,特此讲一则清代台湾籍考生力拼科举的往事。
![]()
清光绪三年(1877),福建台湾籍举人黄登瀛经参加全国会试,被录为贡士。彼时台湾尚未建省,台湾籍举子首先是福建人,然后才被进一步划分为台湾人。
台湾历史文献丛刊《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节取记载了光绪三年四月中旬清朝官方的发榜文件:“重印官板丁丑科会试题名(节取台湾籍贡士):丁寿泉(福建台湾)、黄登瀛(福建台湾)。”
取得了贡士功名,意味着距离进士还剩一步之遥,几乎没有贡士会放弃下一步的殿试,黄登瀛也不例外。
从会试到殿试,间隔只有一个月左右。具体过程不表,反正黄登瀛参加殿试的结果,很快就见分晓了。依然是《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的记载,四月下旬,清朝官方发布的“丁丑科金榜题名录(节取台湾籍进士)”又有黄登瀛的名字:“第二甲,赐进士出身:黄裳华(福建台湾)。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黄登瀛(福建嘉义)。”
![]()
清代科举放榜图
黄登瀛的最高科举功名,是殿试三甲33名,正式名称为“同进士”。严格意义上,同进士不算真正的进士,它只是一个安慰奖,荣誉大于实质,三甲功名一般不影响仕途分配,官方给予三甲进士的待遇,参照贡士功名标准。
于是在光绪三年五月中旬,根据《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记载,光绪皇帝下达的“丁丑科新贡士授职谕旨”,对黄登瀛的仕途分配做了这样的安排(节取台湾籍进士):“五月十一日,奉上谕:……黄裳华,着分部学习;……黄登瀛,着交吏部签掣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钦此』。
![]()
对黄登瀛来说,这样的仕途分配,只能说中规中矩,谈不上好(一二甲进士通常进翰林院),也谈不上坏。但不管怎么说,在广泛意义上,黄登瀛已经荣登进士行列了,在竞争激烈的清代科举社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这块【康强逢吉】匾,就是黄登瀛在考中三甲进士后的第二年(光绪四年),提写匾文送给他的一位宗伯长辈的,以作祝寿之用。给长辈题字,黄登瀛按惯例将自己的身份名头落在了下款:“丁丑科进士宗侄登瀛顿首拜赠”。
![]()
石禄生收藏匾额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黄登瀛的仕途履历。前面说过,黄登瀛被分配为“知县即用”。他最终被派遣到山西省当知县,具体哪个县,史料不明。
为什么资料记载模糊呢?因为黄登瀛在赴任途中,遇到了打劫,搞得他心灰意冷,不久后返回家乡,干脆以母亲病弱需要赡养为由,放弃了仕途,在家乡侍奉母亲。因此,黄登瀛实际并未上任知县职位。
有趣的是,黄登瀛以台湾籍进士闻名海峡对岸,但其实他辞官后居住的家乡却在福建晋江。这是何故?
这里笔者要强调一件事:清代台湾籍进士据统计共有33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两个家乡,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大陆这头。
![]()
清代闽粤地区对台移民比例图
这是因为,大多数清代台湾进士,追踪溯源最远不过是祖父辈从大陆漂洋过海抵台定居的,还有不少则是幼年时期才追随父辈去台的。他们虽然都取得了台湾籍科举名额,但心目中的家乡却有两个,海峡两岸,两头都舍不下。
以黄登瀛为例,他原籍晋江,大概在少年时期随父移民台湾嘉义县。此举或许有出于家庭生计的考虑,但也不排除移台有利于科举的可能。在清代中期,台湾作为福建的一个偏远地区,享受到了科举优待,台湾地区的举人录取名额多次增加。台湾举子虽然同样要渡海来福州参加乡试,但他们考取举人的难度,比大陆这头的其他福建地区考生,要容易一些。
![]()
清代科举移民现象
不管是生计移民,还是科举移民,反正在清代,从大陆这头移民去台的家庭比比皆是。譬如道光九年的台湾籍进士黄骧云,是祖籍广东的客家人;道光二十五年的台湾籍进士施琼芳,原籍福建晋江;光绪九年、光绪十五年的台湾籍进士,江昶荣、丘逢甲,祖籍均为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其祖籍为厦门。而像黄登瀛一样年少时渡海台湾的,还有光绪二十年的进士施之东。
大凡台湾籍进士,对海峡两岸都有着浓浓的乡愁,这头是故乡、那头是家乡,辗转往复、切换居留的现象很普遍。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后来又举家从台湾迁回到了大陆这头,回归祖籍或原籍,如黄登瀛、丘逢甲、汪春源。
![]()
汪春源漳州故居雕像图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位台湾进士汪春源,是我视之为师友的现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先生的曾祖父,因此在史料中看到汪春源的名字倍感亲切。
还有一个现象颇值得注意:台湾籍进士,留恋仕途者寥寥无几。譬如道光三年的进士郑用锡,断续为官十余载,归养今台湾新竹市,兴建住宅“进士第”;台湾客家第一位进士黄骧云,为官数载,即归隐家乡;进士施琼芳,在六部主事任上辞官回乡,任教于台湾海东书院;同治七年(1868年)台湾三甲进士杨士芳,本钦点浙江省即用知县,加同知五品官衔,他却放弃了上任,归隐台湾专事教育;进士施士洁,辞官返台,长期从事文教事业;光绪六年进士丁寿泉,授广东即用知县加同知衔,但因故未就任;客家进士江昶荣,为官不久即归隐台湾;进士丘逢甲,无意为京官,遂辞官执教于台湾衡文书院,后归隐祖籍地广东梅州;进士许南英,不愿为官,请辞归台,致力于垦土(化番)事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
近年两岸多地举行台湾进士专题展
台湾进士们,为何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取得进士功名,却在仕途中浅尝辄止,早早归隐台湾家乡或大陆祖籍地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他们本就心志淡泊,无意仕途;二是不愿在大陆某些偏远省份为官,宁可回归台湾安享生活;三是清末政局风雨飘摇,在朝为官已不复往昔荣耀,不如归隐。
而在诸多清代台湾进士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本文的主人公黄登瀛。黄登瀛于光绪三年(1877)取得进士三甲功名,没有做一天的官,就归隐原籍地晋江了,最终于光绪九年(1883),因病早逝,年仅41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