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缘教育:皮肤的奥秘,三步画出通透感,告别塑料质感
画皮肤时总觉得 “像涂了一层蜡”,没有真实皮肤的通透呼吸感?问题不在于细节不够多,而在于没掌握皮肤细节的层次逻辑。真实皮肤的通透感,来自 “大关系定基调、纹理做点缀、瑕疵添生动” 的三层递进 —— 先画准色彩与体积的大关系,再针对性添加毛孔纹理,最后用微妙的瑕疵与血管点睛,才能让皮肤摆脱塑料感,呈现出细腻自然的质感。
![]()
第一步:抓准皮肤 “大关系”,奠定通透的基础。
皮肤的通透感,首先来自符合生理规律的色彩起伏与体积塑造,这是区别于 “均匀塑料色” 的核心。绘制时需注意两点:一是 “色彩分区”,不同部位的皮肤有天然的色彩差异 —— 颧骨、鼻尖因毛细血管丰富,偏暖红调;下巴、下颌线因角质层较厚,偏浅黄或带一点冷绿调;眼周、太阳穴则偏淡粉或淡紫调。用大块的色块铺色,让色彩自然过渡,避免全脸用单一肤色,比如从颧骨的暖红向脸颊的浅黄渐变,再到下巴的冷绿调,色彩的细微变化能让皮肤显 “活”;二是 “体积塑造”,通过明暗对比体现皮肤的起伏 —— 受光面(如额头、鼻梁、颧骨凸起处)提亮,加入少量暖黄;背光面(如眼窝、鼻底、下颌线下方)加暗,融入淡淡的冷紫或冷红,暗部不要用纯黑,需保留肤色的底色,避免 “死黑” 导致的塑料感。比如画鼻梁,受光面用浅暖黄提亮,鼻底暗部用淡紫调与肤色混合,既能体现鼻梁的立体,又能让暗部通透不沉闷。
第二步:添加 “毛孔与纹理”,拒绝 “光滑假面”。
真实皮肤的纹理是 “局部存在、轻重不一” 的,而非全脸均匀分布,盲目画满毛孔会让皮肤显粗糙,完全不画则显塑料。正确的做法是:用低不透明度(10%-20%)的颗粒感笔刷,仅在受光面(如额头、鼻梁、颧骨凸起处)轻微扫涂纹理,模拟皮肤角质层的细微颗粒感;暗部(如眼窝、鼻底、下巴下方)则完全省略或极少量添加,避免纹理破坏暗部的通透感。比如在额头受光区域,用浅棕色颗粒笔刷轻扫,笔触方向顺着皮肤纹理(横向),密度控制在 “远看隐约可见,近看自然不杂乱”;鼻梁侧面的受光处,用更细的颗粒笔刷轻扫,模拟细腻的皮肤质感。这样的纹理分布,既符合 “受光面细节清晰,暗部细节模糊” 的视觉规律,又能让皮肤显真实却不粗糙。
![]()
第三步:点缀 “瑕疵与血管”,让皮肤 “有呼吸感”。
微小的瑕疵是皮肤通透感的 “加分项”,能打破 “完美假面” 的塑料感,让皮肤像 “真实生长” 的一样。重点在三个区域添加:一是眼周,在眼角下方用淡粉色轻点,模拟轻微的红晕或泪沟阴影,避免眼周全是纯白;二是关节处(如指节、肘关节),用淡红或淡紫调轻轻晕染,体现关节处的血液循环;三是脸颊、鼻翼,用极细的笔刷(1-2 像素)画 1-2 条青紫色的细微血管,血管颜色需调淡(不透明度 5%-10%),长度控制在 1-2 厘米,且不要画直线,需带轻微弯曲,模拟真实血管的走向。比如在鼻翼两侧,用淡青紫色细笔刷画两条短曲线,不透明度调至 8%,远看几乎看不见,但能让鼻翼的皮肤显 “薄”,增强通透感;若瑕疵颜色过深、数量过多,则会让皮肤显 “脏”,反而破坏质感。
画出通透皮肤的核心,是 “模拟真实皮肤的生理特性”—— 色彩有分区、纹理有侧重、瑕疵有细节,而非追求 “完美无缺”。遵循 “大关系 - 纹理 - 瑕疵” 的层次逻辑,每一步都不过度刻画,让皮肤在 “真实细节” 与 “通透质感” 间找到平衡,就能告别塑料感,画出像 “能呼吸” 一样的自然皮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