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写字楼的灯一盏盏熄灭,小张攥着便利店饭团蹲在公交站,手机里刚弹出房贷扣款短信——八千块,占了月薪的一半还多。他刷着朋友圈,一条“30年房贷透支年轻人半生”的文章赫然在目,配着熬夜改方案的黑眼圈照片,看得他心里发沉。这场景戳中了太多人,好像年轻人一沾房贷,就成了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房奴”。可真要细琢磨,这话说得太片面,甚至有点贩卖焦虑——谁也没见过被房贷压垮的年轻人,只见过借着房贷站稳脚跟的普通人。
先别急着骂“站着说话不腰疼”,咱们先聊聊租房的日子。小张没买房前,三年搬了四次家。第一次是房东要涨租,房租直接涨三成,说不租有的是人抢;第二次赶上疫情,小区封控时房东突然说要卖房,逼着他三天内搬出去,拖着行李箱在寒风里等中介的滋味,他记了一辈子;最糟的一次,他花了两千块给出租屋刷墙、买书架,结果住了半年就被通知收回,那些精心挑选的窗帘和绿植,最后只能当废品处理。他说那时候最大的感受,不是穷,是慌——就像在城市里飘着,连墙上钉颗钉子都要犹豫半天,怕哪天搬家时留个洞要赔钱。
总有人说房贷是“枷锁”,可租房的不确定性才是真的“隐形枷锁”。北京二中院的调研数据摆着呢:2017到2021年审结的住房租赁纠纷里,承租人单方违约比房东多3.6倍。看着是租客违约多,可背后藏着多少无奈?要么是房东临时涨租、卖房,要么是长租公寓暴雷,租客交着租金还被房东赶出门。疫情那两年,多少年轻人抱着电脑在网吧办公,就因为租的房子被封控,连回去拿件厚衣服都不行。对比之下,房贷虽然要还三十年,但至少能确定:这套房子,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让你无家可归。
再说说所谓的“压力”。不可否认,刚买房的那几年肯定紧巴。就像小张,以前周末约朋友吃火锅、看电影,现在改成了家里聚餐,自己买菜做饭;以前换季就买新衣服,现在学会了网购性价比高的单品。但他说有件事特暖心:第一次带父母去新房,父亲摸着阳台的瓷砖说“以后冬天不用再冻着了”,母亲偷偷在厨房贴了张便签,写着“酱油醋放在橱柜第二层”。那种把父母接到身边的踏实感,是以前租房子时想都不敢想的。有座城市有个住户搬进保障房后,特意给阳台装了花架,种上多肉和绿萝,她说“这是我用心经营的小日子”,这话戳中了多少人的心声——房子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是孩子放学奔向的暖灯,是老人安享晚年的港湾。
更有意思的是,房贷从来不是“压垮人的大山”,反而常常是“逼人生长的土壤”。我认识个朋友,以前上班摸鱼混日子,每个月工资月光。买房后要还六千房贷,他突然像变了个人:主动申请加班,跟着老员工学技术,下班后还接了兼职做设计。不到两年,他从普通职员升成了部门主管,月薪翻了一倍多,最近正计划提前还一部分房贷。还有对小夫妻,买房后学会了记账,以前乱花的钱省下来,每年还能带着双方父母出去旅游一次。他们说:“以前总觉得日子得过且过,现在有了房贷,反而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那些说“房贷压垮年轻人”的论调,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年轻人怕的不是房贷,是没盼头。有座城市的保障房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1到2025年建了三万八千多套公租房,入住率高达91%,这些住户里有打工的、创业的,还有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之所以愿意承担租金甚至房贷,是因为这套房子能给他们“扎根”的感觉。就像小张,以前加班到深夜,看着城市的霓虹灯总觉得自己是过客;现在哪怕再晚,想到家里有盏灯等着自己,脚步都轻快不少。这种归属感,是任何租房合同都给不了的。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得买房,更不是鼓励年轻人硬着头皮跟风炒房。有能力全款买房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咬着牙凑首付,一点点还贷款。但咱们得搞清楚:房贷不是“人生陷阱”,而是“人生选择题”。它让你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让你在面对裁员、失业时,多了一份“大不了先挺挺”的底气;让你在城市里,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那些骂房贷的人,要么是从来没体会过租房漂泊的苦,要么是把自己的不作为归咎于外界压力。
前段时间和一位房产中介聊天,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买房特别理性:不会盲目追求大户型,更看重通勤和学区;会提前算好月供和收入的比例,确保留足生活备用金;甚至有人会和银行商量,能不能把还款年限拉长一点,给自己留更多缓冲空间。这哪是被房贷压垮的样子?分明是把生活握在自己手里的清醒。他们比谁都清楚,30年房贷不是“半辈子的负债”,而是“半辈子的保障”——等孩子长大了有学上,等父母老了有地方住,等自己老了,手里还有一套能遮风挡雨的房子。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房贷是“规划题”不是“选择题”,别被情绪带偏。年轻人买房前得想明白:自己的收入稳定性如何?未来三五年有没有跳槽、创业的计划?家里能不能提供一点支持?如果月薪五千非要去买月薪两万才供得起的房子,那不是房贷压垮你,是你自己没数。反之,如果你有稳定收入,能承受月供,那买房绝对比租房更划算——毕竟租房是给房东还房贷,买房是给自己攒家底。与其对着“房贷压垮人”的文章焦虑,不如好好算算自己的账,理性决策比啥都强。
第二,底气从来不是房子给的,是房贷逼出来的责任感。有人说“没房贷我能活得更潇洒”,可真让你没有任何压力,你大概率会更迷茫。房贷就像一根“定海神针”,让你不敢瞎混日子,逼着你成长、进步。那些在房贷压力下认真工作、合理规划的年轻人,哪怕最后提前还清了贷款,也会感谢那段咬牙坚持的日子——因为他们不仅买了一套房,更养成了对生活负责的能力。房子只是个载体,真正的底气,是你在还房贷的过程中,练就的抗压能力和谋生本事。
说到底,30年房贷从来不是“人生的枷锁”,而是“成年人的成人礼”。它让你从“飘着的年轻人”变成“扎根的成年人”,从“得过且过”变成“有盼有念”。那些正在还房贷的年轻人,别被网上的焦虑言论吓住;那些还在犹豫的年轻人,也别把房贷当成洪水猛兽。毕竟,人生哪有没压力的?重要的是,这份压力能不能让你活得更踏实、更有方向。等你老了回头看,一定会感谢当年那个咬牙买房的自己——因为你买的不只是一套房子,更是一辈子的安稳和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