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超木星体积的岩石行星:宇宙物理法则的必然约束
![]()
很多人会好奇宇宙是否存在体积超木星的岩石行星,但答案明确——不可能,这并非宇宙“偏心”,而是物理法则与行星形成逻辑共同划定的“天花板”。
核心约束来自“质量-体积-成分”的三角关系。岩石行星的主要成分是硅、铁等重元素,密度极高(地球密度约5.5克/立方厘米,木星仅1.3克/立方厘米)。要达到木星1300倍地球体积的规模,岩石行星的质量需突破常理:按岩石密度推算,其质量将是地球的上万倍,远超恒星与行星的临界值(约80倍木星质量即能点燃核聚变成为恒星)。如此巨大的质量会触发两个致命问题:一是内部引力坍缩,重元素核心会被自身引力压缩至极致,甚至引发核聚变,直接从“行星”升级为褐矮星或恒星,彻底脱离“岩石行星”范畴;二是引力会疯狂吸附宇宙中的氢、氦等轻气体,形成厚重的气态外壳,最终变成气态巨行星,而非纯岩石结构。
行星形成的“原料分配”也断绝了这种可能。恒星系统的原行星盘里,重元素(岩石、金属)的总量远少于轻气体,且大多集中在恒星附近的内轨道(如太阳系的水星、金星、地球)。外轨道虽物质总量可能更多,但以冰和气体为主,只能形成木星、土星这类气态巨行星;内轨道的重元素总量有限,最多只能形成地球10-20倍质量的“超级地球”,体积撑死不过地球的数倍,远达不到木星级别。
宇宙观测也印证了这一点:天文学家发现的所有体积接近或超过木星的行星,都是气态/冰巨行星;而“超级地球”这类岩石行星,体积上限仅为地球的2-3倍,质量不超过地球15倍。超过这个阈值,要么引力吸积气体变气态行星,要么质量达标变恒星,不存在“超木星体积岩石行星”的中间态。
本质上,岩石行星的“致密属性”与木星级别的“庞大体积”存在物理矛盾——前者依赖重元素的高密度,后者需要低密度物质的大量堆积,两者无法兼容。这不是宇宙的偶然,而是物理法则对行星形态的必然限定,让“超木星体积岩石行星”成为永远的理论空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