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是你傍晚溜达在新加坡的组屋楼下,那股子混合着咖喱、炒粿条和沙爹香味的暖风,准能把你肚子里的馋虫勾出来。放眼望去,每个食阁里都坐得满满当当,男女老少,说说笑笑,等着自己那份热腾腾的饭菜。
这新加坡人,咋好像天天都在外头解决伙食?家里的厨房是摆设吗?你还真别说,这事儿可不是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想知道为什么新加坡人这么喜欢在外面吃饭,一年中基本不在家做饭吃吗?
![]()
要弄明白这事儿,咱得先看看新加坡的“硬件”,新加坡真是寸土寸金。大多数普通家庭住的都是政府组屋,这房子设计得挺实惠,但厨房面积,往往就得做出点牺牲。很多家庭的厨房紧凑得很,转身多放个电器都得琢磨半天。
在这种环境下,煎炒烹炸一番,不光自己忙活得一身汗,油烟味儿还容易窜得满屋子都是,新加坡那天气又热,一顿饭做下来,跟蒸了个桑拿差不多。所以,从物理条件上讲,在家开火确实没那么“舒适”。
![]()
但光有地方小的原因还不够,关键是人家的“软件”配套太硬核了。新加坡为了管理好市容环境和食品安全,搞了一套全岛统一的“小贩中心”体系,后来升级成了更干净整洁的食阁。
这些地方遍布全岛各个角落,你下楼走几步路准能找到一个。
![]()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你出门吃个饭,比你在家从淘米洗菜到刷锅洗碗这一套流程可能还要省事、省时间。对于每天奔波于工作的上班族来说,时间就是最宝贵的金子。
下班累得够呛,是选择花一小时做饭洗碗,还是花十分钟走到楼下食阁,十分钟吃完,然后悠哉回家休息?这笔时间账,大家心里算得门儿清。
![]()
再说说钱的事儿,你可能觉得天天在外头吃肯定贵,但在新加坡,情况还真不太一样。由于食阁和小贩中心数量多,竞争激烈,加上很多摊位是家族经营,成本控制得好,所以一顿普通的餐食价格非常亲民。
一碗美味的鱼丸面,一份料足的鸡饭,可能也就几新元。相比之下,自己去超市买肉买菜,再算上水电煤气的费用,自己做饭在成本上的优势并不像在其他一些城市那么明显。
当外食既便宜又方便,味道还花样百出时,自己动手的动力自然就减弱了。这可不是啥攀比或者图安逸,而是非常实在的经济选择。
![]()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点,就是新加坡的社会结构,这里双职工家庭比例非常高,夫妻俩都忙着赚钱养家,投入到家务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被压缩了。请保姆或者钟点工对普通家庭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那么,把“吃饭”这个问题交给专业且平价的外食系统,就成了最合理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个体家庭的选择,更是整个社会高效运转的一个缩影。
大家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能产生价值的地方,比如工作、学习或者陪伴家人,而不是消耗在厨房的方寸之地。
![]()
而且在新加坡吃饭,选择实在太多了,一个小小的岛国,汇聚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等多种族的文化,这让它的美食地图精彩得不得了。今天你想吃海南鸡饭,明天换换口味来份叻沙,后天再去尝尝印度煎饼。
这种多样性,是普通家庭厨房很难实现的。食阁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美食博览会,花不多的钱就能尝遍各地风味,这种吸引力,谁能抵挡得住呢?所以在外吃饭也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
![]()
也不是说新加坡人就完全不在家做饭,周末或者公共假期,偶尔想换个心情,或者有亲朋好友来访时,很多人还是乐意在家鼓捣一顿的,尤其是做一些需要慢炖或者特别有家味的菜肴。
超市里卖的各种半成品菜、速冻点心也挺受欢迎,算是家庭厨房的一种简便补充。但总体来看,“外食”无疑是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中绝对的主流,这下知道咋回事了吧?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